行业资讯 软件产业 资讯详情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新规强化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人脸识别 2025-03-23 00:40:5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广泛关注。为规范技术应用边界、保障公民信息安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与公安部近日联合发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从法律框架、应用场景和技术伦理等多维度构建人脸信息保护体系。

  一、明确技术应用基本原则 守护个人信息权益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新规要求,任何机构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时,需遵循"最小必要""目的限定"原则。具体而言,技术应用必须具备特定目标且具有充分必要性,并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案实施严格保护措施。办法特别强调,相关主体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在技术应用过程中不得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公共利益或侵害个人合法权益。

  二、禁止强制验证 强调用户选择权保障

  新规在平衡安全需求与个体权利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当存在其他非人脸识别技术可实现同等业务目标时,不得将人脸验证设为唯一选项。同时要求服务提供方必须为拒绝人脸识别的用户提供替代性身份核验方式,并明确禁止以提升服务质量等理由误导、欺骗或胁迫个人接受生物特征识别。

  三、划定公共区域采集边界 维护社会隐私空间

  针对公共场所的人脸信息采集,办法划定了清晰红线:仅允许在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的场景下安装人脸识别设备,且需依法合理界定采集范围并设置显著提示标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馆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空间被明确禁止安装相关设备,从物理层面杜绝隐私泄露风险。

  四、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确保技术应用合规

  管理办法不仅规定了技术应用的具体规范,还建立了多维度的监督机制。监管部门将对人脸识别系统的数据存储、传输安全措施进行常态化检查,并要求运营主体建立完善的人脸信息处理记录和用户投诉响应机制。对于违规行为,办法明确了包括责令整改、公开通报在内的多层次追责手段。

  该管理办法通过系统性制度设计,在促进技术创新与保障公民权益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为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商业服务等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了规范指引,又通过设立"非必需不使用""非同意不采集"的核心准则,有效防范了技术滥用风险。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为构建安全可靠的技术应用场景奠定了制度基础。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人脸识别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