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板栗,这种被称为“铁秆庄稼”“干果之王”的坚果,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它不仅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能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还在绿化荒山、涵养水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近年来,我国板栗产业发展备受关注。
(一)世界板栗生产格局中的中国地位
《2025-2030年全球与中国干板栗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指出,在全球板栗生产领域,中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12-2022年的数据来看,中国板栗收获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收获面积达到30.50万hm²,产量为172.17万t;到2022年,收获面积降至27.21万hm²,产量为156.27万t,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不过,单位面积产量却呈波动式上升,稳定在5.70t/hm²左右,在2022年位居世界第二,与排名第一的土耳其差距极小。
与其他主产国相比,中国板栗的影响力显著。2022年,中国板栗收获面积是玻利维亚的4.74倍、西班牙的8.98倍。其他主产国如玻利维亚、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韩国、日本、土耳其等,它们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各有变化趋势。像西班牙,收获面积稳定在3万hm²左右,但产量在2018年急剧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27.53%;日本栗收获面积和产量则分别呈逐年下降和波动式下降趋势。
(二)国内板栗主产区的发展差异
我国板栗种植范围广泛,除部分省区外,其余地区均有产量。2012-2022年,国内主产区板栗产量变化多样。河北省板栗产量大致呈增长趋势,2021年取代湖北省,跃居全国第一,年均增长率为6.24%;云南省板栗产量呈循环式上升,年均增长率在11个主产区中最高,达10.97%;辽宁省板栗产量基本呈波动式上升。而山东省板栗产量先升后降,湖南省、安徽省稳中有降,河南省、湖北省前期稳定,2022年出现较大变化。
2022年,从各省区市板栗产量占比来看,河北省年产量在40万t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19.06%;年产量在20-40万t的省区市,如山东、河南、云南,合计占比26.90%;年产量在10-20万t的省区市,包括湖北、辽宁等,合计占比30.56%。主产区板栗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4.53%,充分显示了主产区在我国板栗产业中的重要地位。
(一)进出口量与价格趋势
2012-2022年,我国板栗贸易呈现出出口量远超进口量的特点,出口量稳定在3.5-4.0万t,是进口量的3倍以上。进口量则呈波动式下降,从2012年的1.07万t降至2022年的0.53万t,年均增长率为-6.71%。
在进出口平均价格方面,出口平均价格稳定在2000-2500美元/t,而进口平均价格变化幅度较大。2012-2013年,我国板栗进口量、进口额以及进出口平均价格均达到峰值,此后逐渐变化。尽管我国是板栗生产大国,但出口量占产量的比率不到2%,这表明我国板栗在国际市场上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主要贸易伙伴
我国板栗主要从韩国、日本进口,2022年从日本进口栗的平均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3555.83美元/t。山东省是我国板栗主要进口地,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92.03%。
在出口方面,我国板栗主要出口到泰国、韩国、日本、以色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荷兰等国家。2022年出口日本的价格最高,为3521.91美元/t,出口板栗主要来源于山东、河北、云南等省份。其中,山东省出口量最大,但天津、河北、北京的出口平均价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质量更具优势。
(一)优势:资源丰富,战略意义重大
板栗作为木本粮食,富含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饮食健康化、多元化、均衡化。我国山多地少,耕地资源有限,板栗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还能绿化荒山、涵养水源。我国板栗收获面积和产量居世界首位,发展板栗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山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劣势:种植管理粗放,产业发展受限
我国板栗大多种植在山区,立地条件较差。板栗种植以个体户经营为主,规模较小且分散,难以实现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从种植到采收基本依赖人工,导致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同时,受粗放型管理理念影响,板栗种植存在重栽植、轻管理的问题,在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等方面投入不足,科学化、集约化程度较低,限制了板栗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机会:政策支持,产业前景广阔
近年来,“树立大食物观”理念的提出,为板栗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相关政策鼓励在适宜地区巩固板栗产能、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木本粮油供给能力建设。目前,我国已有多个“中国板栗之乡”,众多板栗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这些都为板栗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机遇。
(四)威胁:贮藏加工难题,制约产业升级
板栗不耐脱水且对低温敏感,属于顽拗型种子,贮藏保鲜难度大。我国现有的保鲜技术难以实现板栗鲜原料的全年供应,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旺季产品积压,淡季供应不足。此外,板栗在贮藏运输过程中易生虫、腐烂变质、发芽,腐烂率高达20%-50%,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而且,我国板栗产业以鲜果、炒板栗、板栗仁等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加工过程中还面临去壳、褐变等技术难题,严重制约了板栗产业化进程。
(一)提升种植户积极性,畅通销售渠道
提高种植户收入是激发其积极性的关键。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创新销售模式,如开展网络销售、直播带货、搭建网店平台等,拓宽板栗销售渠道。像燕山板栗国际交易中心的成立,以及罗田县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带刺球板栗的成功案例,都为提高种植户收入提供了借鉴。收入增加后,种植户更有动力推动板栗种植向标准化、机械化、科学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综合利用
在板栗贮藏加工方面,科研工作者已取得诸多成果,如各种先进的板栗脱壳技术和贮藏保鲜方法。种植户、加工企业、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协会应形成合力,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要重视板栗加工副产物的开发利用,板栗花、栗苞、板栗壳等副产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活性物质,可用于提取精油、制作栽培基质、开发吸附材料等,既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又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推动产业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板栗林下土地资源,探索“板栗+林下经济”模式,在林下种植低秆粮食作物,增加收入。板栗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深入挖掘板栗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板栗赏花游、采摘游、美食游等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板栗+旅游”发展模式。河北迁西县通过复合经营模式,打造板栗主题博物馆、发展休闲采摘园、开展板栗树认养活动等,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为板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2-2022年,我国板栗产业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收获面积和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单位面积产量上升。国内主产区发展各有特点,河北、云南、辽宁等地发展迅速。在贸易方面,我国板栗出口量远超进口量,但出口占比相对较低。通过SWOT分析可知,我国板栗产业既有资源和政策优势,也面临种植管理和贮藏加工等方面的挑战。
为促进板栗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提高种植户积极性、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融合等多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国板栗产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让板栗这一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