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传感器 资讯详情
我国传感器技术仍然不容乐观 政策推动传感器迎发展旺季
 传感器 2022-11-14 16:01:28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传感器安装提升智能生活体验,2022年传感器技术快速检测目标存在。当下,我国传感器企业95%以上属小型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自主研发动力不足,无法负担技术由实验室阶段过渡到产业化这一过程中所需的经费及风险。在新形势下自主研发投入能力有限,无法也无能力全力开展相关工作,从而造成目前我国传感器基础研究不利,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少,核心元件成果走不出实验室,产学研用链条失灵。

  我国传感器技术仍然不容乐观

  近几年,虽然随着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等大环境影响,中国传感器产业相较前几年有了一些发展,但仍然不容乐观。归根到底,传感器是个投入大、产出慢的高科技领域。本文阐述了目前全球各国传感器产业的情况,以及中国传感器产业的位置,指出了中国的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未来国产传感器的发展道路。指出:中国传感器产业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阶段;很多企业只是引进国外元件进行加工,同质化严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等痛点。

  2022-2027年中国传感器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传感器市场主要由美国、日本、德国的几家龙头公司主导。美国、日本、德国及中国合计占据全球传感器市场份额的72%,其中中国占比约11%。与全世界生产的超过2万种产品品种相比,中国国内仅能生产其中的约1/3,整体技术含量也较低,是目前急需改变的一个状态。

我国传感器技术仍然不容乐观 政策推动传感器迎发展旺季

  国内传感器行业一方面表现为传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传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网络化方面的技术落后。由于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化应用,导致国内的传感器不仅技术低,而且价格高,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需要比较长时间的投入,一款传感器的研发,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国企业都承受不了这么长的周期。中国企业更难以承受失败,而传感器的研究失败的风险很高。

  相比于比较大型的仪器设备,传感器在产品化过程中需要的投资一般不是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小型企业投资。在这方面,中国应该是有优势的。然而,如果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这也是一个短处。

  政策推动传感器迎发展旺季

  近年来,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推动下,以“机器换人”或自动化生产为主要形式的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制造业企业中快速推进。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机器人在各个生产环节中的应用,以实现生产线的快速替换。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极大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在9月6日举行的“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21年机器人全行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机器人是一种由主体结构、控制器、指挥系统和监测传感器组成的,能够模拟人的某些行为、能够自行控制、能够重复编程、能在二维空间内完成一定工作的机电一体化的生产设备。其中,传感部分是工业机器人重要的部分之一,工业机器人需要传感器提供必要的信息,才能正确执行相关的操作。

  传感器之于机器人就像各种感知器官之于人类,传感器为机器人提供了视、力、触、嗅、味等五种感知能力,让其拥有灵活的身姿、灵敏的智能,以及全自动化的操作。机器人通过多种传感器进行感知,这些传感器包括光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速度及加速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化学传感器等。

  机器人和自动化在过去几年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制造商都在生产设施中集成机器人系统,以提高产能、提高利润率并降低运营成本。这些趋势产生了对机器人组件的大量需求,包括3D视觉、力扭矩和触觉传感器等。在国内密集出台的政策和不断成熟的市场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工业机器人增长迅猛,其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稳居全球第一。此外,据统计数据测算,近五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始终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最终达到87亿美元;到2024年,有望超110亿美元。

  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落地场景和更高要求。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面传感器应用需求迎来快速增长,传感器的研发生产获得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机器人给传感器的升级带来了功能、种类和技术方面的新要求,促进着传感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我国传感器相关政策不明确,2022年我国传感器战略层面仍然缺乏共识。中国智能传感器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起步时间晚、技术经验积累不足等原因,导致国内企业整体上仍然存在规模以中小型为主、解决方案供给能力薄弱、产品线相对单一等系列问题,仍与国外有着10到15年的差距。

  以上就是传感器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传感器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