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药品 资讯详情
处方药产业迎来大规模爆发期 网售处方药仍待明确
 处方药 2021-01-01 09:45:56

  随着网售处方药即将开闸及医保线上报销同步推进,国内处方药外流市场有望冲击4000亿元规模。医院用药的金额一直呈下滑趋势,这正是处方药外流政策缓慢产生影响的体现。

  处方药产业迎来大规模爆发期

  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11月12日,国家药监局再发《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记者11月20日获悉,伴随着网售处方药即将开闸与医保线上报销的同步推进,这将使国内处方药外流规模达到4000亿元之巨,并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这次国家医保局明确互联网医疗报销范围、结算对象等具体措施,使得医保线上报销进入实操层面。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则拟正式允许网售处方药和展示处方药信息。

  随着网售处方药开闸与医保线上报销的推进,这不仅给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也为实体药店的“互联网+”发展消除了阻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药健康市场将给所有参与者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业内人士分析,这将使我国处方药每年外流规模达到4000亿元的巨大体量。

  作为我国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赴美上市第一股,1药网这次公布的Q3财报也显示出互联网医药健康行业的发展潜力。这次其创造了单季度收入新高,实现净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112.8 %。而这也是其连续8个季度实现1倍左右的营收增长,显示国内互联网医药健康产业正在不断壮大。

  目前国内线上线下一体化医药健康市场方兴未艾,“医+药+患者”的全链路消费场景日趋成熟,且未来增长空间可期。事实上,目前数字医药健康平台也在助力改变大众“看病难、买药贵”的现状,而在有关部门新政频出的前提下,相关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大规模爆发期。

处方药产业迎来大规模爆发期

  网售处方药仍待明确

  在“两定办法”中,互联网医院如何纳入定点管理也成为关注重点,国家医保局解读时指出,目前,互联网医院主要有实体医疗机构自行搭建信息平台,实体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搭建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互联网医院均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申请执业许可。

  因此,“两定办法”规定,互联网医院可以与其依托的实体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并报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备案后,其提供服务产生符合规定的相关费用由统筹地区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

  此外,关于“定点零售药店可凭定点医疗机构开具的电子外配处方销售药品”是否意味着医保允许和支持网售处方药?国家医保局指出,新冠疫情期间,为方便非新冠肺炎慢性病患者复诊取药,各地医保局积极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一些地方医保部门也探索由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处方流转到慢特病定点零售药店,患者在零售药店取药的模式。

  2020年10月医保局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处方流转到同一个统筹地区的定点零售药店,参保人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并探索在有条件的统筹地区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实现处方的跨统筹地区流转。各地可直接部署使用医保信息平台业务中台、处方流转中心等相关功能模块,实现互联网医院处方流转到统筹地区内定点零售药店,为跨统筹区取药提供了方便,实现“信息和处方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然而,处方流转与网售处方药并不能等同。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付钢向记者解释称,处方流转是将实体医院真实的处方流转到平台上,患者可以查询历史处方并选择在院内或院外药店取药,亦可要求药店送药上门,即“网订店取或网订店送”。

  处方流转平台本质上依托的主要是实体医院和实体药店,有真实的当面诊疗过程也易于监管。而现在的网售处方药多由互联网平台在线上完成,诊疗的真实场景和处方真实性很难监管,若涉及到医保支付就更容易出现骗保行为。所以网售处方药是一个大概念,其中通过处方流转平台实现的网订店取和网订店送是比较规范的部分,其他的部分还需要再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

  从放管服取消定点审批,到现在又开始定点审批,其中一个较大可能的原因便是国家医保局提到的‘新的医疗模式’,互联网医疗可以依托举办的实体来申报医保定点,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上述“两定办法”利好互联网医疗,但新兴的其他医疗模式也包括第三方检验所等,但这些机构不能申请定点,王颖建议做试点解决。

  但王颖还提到,从目前“两定办法”文件看,这次定点政策对民营医院“不太友好”,例如民营医院开展的都是基本医疗的服务项目,但是为了养活自己,价格都比医保规定的高一些,按照相关标准该医院不能通过定点审批。“这其实是不公平的,相关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定点,但只给报销医保规定的那部分。”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处方药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