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值尚存较大提升空间,整体而言,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较低,主要品种的回收率甚至低于60%,与部分发达国家的80%-90%存在显著的差距。下面进行再生资源行业分析。
区域分析,2015 年再生资源行业企业数占比分别为 30%、13%和 25%,经营额占比分别达到 52.98%、13.13%和 13.67%,经营额总占比达 79.78%。2015 年百强企业共有分拣中心 7378 个,比 2014 年增加 40.54%,增幅为 24.1%,企业平均增长 19%。其中,专业化分拣中心占 50%。
通过对再生资源行业分析,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标准化滞后,大多数再生资源品种没有相应产品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及检与标准的支撑,特别是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纸等品种,以及在深加工环节,相应标准严重缺失。再生资源标准与产业政策脱节,顶层设计未能将资源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好,流于表面未能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已制定的一些标准受制于其范围与力度,企业缺乏执行标准的积极性,行业的规范化水平亟待提升。
截至2016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废旧纺织品、废玻璃、废电池十大废弃物回收总量约为2.56亿吨,同比增长3.7%,回收总值约5902.8亿元,同比增长14.7%;预计到2021年,我国主要再生资源利用总量将达到3.25亿吨,复合增速5%。“十三五”期间,随着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再生资源行业将会延续前几年的景气度。
通过对再生资源行业分析,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没有市场准入门槛,人员素质普遍较低,个体经营户是主体,且以手工作业为主,组织化程序较低,具有科技研发能力,采用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开展网上交易、精细拆解等现代业态的企业少。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数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 2016年规模以上再生资源企业仅为 1555 家,回收量仅占回收总量的 10-20%,绝大多数废旧物资回收加工企业严重缺乏深度加工能力,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我国的再生资源回收渠道较为分散,由于行业特殊的性质,在全国各地设立回收网点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并不利于公司整体盈利,因而行业的龙头企业在全国的业务占比均不高,呈现分散化的趋势。当前国家通过推广产业园区的建设以期实现行业的渠道整合,“十二五”期间国家的政策支持期杠杆作用,以示范性效应推动全国范围的推广。
事实上,当前的企业建设的产业园区有别于国家先前的概念,在规模上远不及国家大产业园区的规划,在回收种类上,以废钢、废塑料为主。当前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建设网点来获得一些回收来源,但回收渠道整合力度不够,全国各地也缺乏较良好的经验,未来或有改善的可能。以上便是再生资源行业分析的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