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行业动态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水利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水利部于近期集中发布9项水利行业标准,涵盖岩土渗透性试验、地质观测、胶结坝技术、地下水动态评价等领域,标志着我国水利行业标准化建设与环境治理进入新阶段。这些标准将于2025年12月29日正式实施,覆盖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全流程,涉及岩土工程、生态保护及环境监测等关键环节,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技术支撑。
水利部修订并整合了《水利水电工程岩土渗透性原位试验规程》系列标准,包含钻孔压水试验(SL/T 31.1—2025)、注水试验(SL/T 31.2—2025)、钻孔抽水试验(SL/T 31.3—2025)三项核心内容。其中,钻孔压水试验在原SL 31—2003基础上更新,注水试验修订自SL 345—2007,抽水试验则基于SL 320—2005优化。该系列标准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与操作流程,将显著提升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SL/T 245—2025)在2013版基础上更新,新增9章内容与3个附录,明确活动断裂、地下水、边坡变形等关键观测要求。标准覆盖危岩体、采空区沉降、泥石流等灾害监测场景,进一步规范勘察过程中的技术操作,为保障工程地质安全性和勘察成果质量提供标准化指导。
《胶结坝技术规范》(SL/T 678—2025)整合了SL 678—2014、SL 25—2006及SD 120—84等既有规范,新增8章与3个附录,涵盖胶结砂砾石坝、堆石混凝土坝等设计与安全监测内容。该标准针对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通过统一筑坝技术要求,强化胶结坝结构设计与施工质量管控,为水利水电工程防洪、蓄水功能的长期稳定性提供保障。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规程第3部分:坑探》(SL/T 291.3—2025)在SL 166—2010基础上修订,包含10章及9个附录,新增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保护条款。标准规范探坑、探槽、探硐等作业流程,强化地质编录与验收环节,既提升勘探质量,又降低施工风险,推动水利工程勘探向安全、环保方向发展。
《水利水电工程鱼道设计导则》(SL/T 609—2025)在2013版基础上更新,新增9章与4个附录,细化工程型、仿自然型鱼道设计要求,并纳入运行管理与观测标准。该标准通过优化水力设计与施工规范,保障鱼类洄游通道的生态功能,为水利工程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新制定的《地表水中微塑料的测定显微拉曼成像光谱法》(SL/T 849—2025)共含10章与4个附录,明确采样、提取、鉴定全流程操作规范,适用于粒径0.05mm-5mm的微塑料检测。标准通过统一技术方法与质量控制体系,推动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比性,助力微塑料污染的科学防控。
《地下水动态评价技术规范》(SL/T 850—2025)作为新标准,包含8章与8个附录,系统规定评价单元划定、数据处理、要素评价等技术流程。该标准适用于具备监测基础的地区,通过科学评价地下水动态变化,为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与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地下水管理体系向精细化、智能化升级。
2025年水利行业标准体系的全面升级,体现了政策制定者对工程安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高度重视。从岩土试验到胶结坝技术,从鱼道设计到微塑料监测,9项标准的发布不仅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更通过标准化、规范化手段,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营的高质量发展。随着这些标准于2025年12月29日全面实施,我国水利行业的技术能力与环境管理水平将迎来新一轮提升,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筑牢技术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