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政策环境驱动下光储融合与新兴市场动态
2025年上半年全球光伏行业延续高景气发展态势,在各国碳中和目标及能源转型政策推动下,中国光伏企业加速技术迭代与全球化布局。作为全球光储龙头的阳光电源披露半年度业绩显示:其储能系统业务以178.03亿元营收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业务(134亿元),成为公司核心增长引擎。然而在行业增速放缓、价格战加剧的背景下,这家企业正通过技术迁移与生态重构,在AI算力基建领域开辟新赛道,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产业转型的深层逻辑。
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实现营收435.33亿元(同比+40.34%),归母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55.97%)。值得注意的是,其光伏逆变器全球发货量达147GW,欧洲户用市场出货量翻倍增长。但储能系统业务增速更为惊人——营收同比增长127.78%,以178.03亿元的规模超过传统优势领域逆变器(收入153.27亿元)。这一转变印证了全球能源存储需求爆发式增长趋势:据行业统计,中国电芯价格已从去年同期0.4元/Wh跌至不足0.3元/Wh,倒逼企业通过技术整合与场景创新提升附加值。
尽管阳光电源凭借"三电融合"(电芯+PCS+EMS)技术维持储能业务36.6%的毛利率,但行业平均毛利已跌破20%警戒线。价格战持续挤压利润空间:314Ah与280Ah电芯均价分别下探至0.3元/Wh以下,倒逼企业加速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延伸。数据显示,全球光伏装机增速放缓叠加产能过剩压力,逆变器业务毛利率承压至35.74%,凸显单一赛道依赖风险。这种背景下,阳光电源选择将目光投向千亿级AI算力基建市场,开启第二增长曲线。
依托电力电子领域20余年积累,阳光电源正推动光储技术与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需求深度耦合。其设立的合肥子公司已实现首批整机下线,并同步开展海外市场验证。据测算,全球AI算力基础设施到2030年用电量将达945TWh,而现有产能仅能满足35%需求缺口。阳光电源通过"光储充一体化"方案在全球落地300+项目的技术储备,正逐步构建"光伏发电-储能调峰-AIDC供电"的闭环生态。这种战略布局既延续其在光伏领域的技术基因,又精准卡位算力革命带来的能源管理新需求。
尽管阳光电源通过泰国工厂规避部分贸易风险,但美国《反强迫劳动预防法》与《通胀削减法案》的实施仍带来挑战:一方面本土化产能建设成本攀升(400亿美元绿色投资涌入),另一方面供应链"中国基因"认定存在不确定性。数据显示其合肥二期工厂已预留AIDC电源产线,计划2026年实现规模化供应,但需同步应对极端环境适应性、智能监测等技术门槛——BMS系统通过国际头部客户认证仍是关键突破点。
光伏产业的进阶之路与全球博弈
从逆变器到储能再到AI电源,阳光电源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中国新能源企业的转型逻辑:在政策驱动与市场需求双重压力下,唯有将核心技术优势转化为场景解决方案才能穿越周期。2025年既是光储行业面临价格战阵痛的临界点,也是算力基建爆发元年——这场关乎技术代际跃迁的博弈中,光伏企业正在用"电力电子+"的思维重构全球能源版图,其成败或将重塑中国科技企业的全球化路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