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智能家居产业在2024年实现跨越式发展。据行业统计显示,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为全屋智能赛道提供了坚实的创新基础。截至2025年初,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较2024年的6821亿元持续攀升,头部企业通过战略合作、生态共建及场景创新加速抢占市场高地。然而,在行业繁荣背后,“伪智能”产品泛滥、设备互联壁垒高企等问题仍制约体验升级,推动技术标准与服务模式革新成为竞争关键。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智能家居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4年市场规模达6821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7000亿元大关。这一增长源于消费者对便捷化、个性化生活场景的需求激增。年轻群体(尤其是Z世代)成为核心消费力量,他们追求“无感交互”与“全场景联动”,推动家居企业加速智能化转型。例如,头部品牌通过设立科技子公司或合资公司,在智能网关研发、供应链数字化升级等领域持续投入,打造涵盖新零售、AI赋能及家装服务的完整生态链。
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认知已从“功能替代”转向“场景体验”。调研数据显示,超60%的家庭用户选择智能产品时优先考虑设备间的互联互通能力。例如,年轻家庭通过智能中控系统实现灯光、温控与安防的协同管理;银发群体则借助语音控制家电、跌倒监测等适老化设计提升居家安全。社交媒体平台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全屋智能家居”“智能生活攻略”的讨论量突破4.7亿次,折射出消费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尽管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痛点仍制约发展进程。当前,设备互联协议不兼容导致“品牌孤岛”现象普遍:用户需下载多个App控制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操作复杂度抵消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性。此外,“伪智能”产品泛滥进一步影响消费者信心——部分厂商仅通过硬件叠加基础传感器或简单APP控制便以“智能”标榜,实际功能与体验严重割裂。
行业专家指出,破解发展瓶颈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推动跨品牌协议标准化,建立统一的物联平台降低接入门槛;二是强化AI感知能力,让设备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例如通过环境数据分析自动调节室内温湿度或预判用户需求。头部企业正加速布局全场景解决方案:一方面通过战略合作扩展生态边界(如家电与卫浴品牌共建智慧住居体系),另一方面投资研发智能融合网关等核心硬件,实现设备组网效率提升30%以上。
2025年的智能家居市场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重构的关键期。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印证了消费者对数字化生活的强烈需求,但“伪智能”乱象与生态壁垒仍需行业协同治理。未来竞争将聚焦于技术创新深度、用户体验优化及开放生态构建能力——唯有以用户真实场景为出发点,推动设备互联标准化与服务智能化深度融合的企业,方能在万亿级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