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暗物质探索、系外行星搜寻等深空探测需求激增,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成为科研竞争的焦点。中国在青藏高原布局的EAST望远镜项目近日迎来关键进展,其辅助监测系统在青海冷湖基地启动建设,标志着我国在极端环境天文观测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十五五望远镜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预测报告》指出,作为亚洲最大光学望远镜建设项目(预计2030年建成),EAST望远镜的辅助监测系统整合了全天候可视度监控、夜天光强度测量和大气湍流剖面探测等核心技术。该系统通过高海拔适应性设计,可实时采集气象、风速、光学湍流等关键参数,为望远镜运行提供精准环境评估数据。数据显示,冷湖地区年均晴夜数达300余天,大气透明度优于美国夏威夷主要天文台,成为我国西部高原的“黄金观测点”。
行业资讯显示,现代光学望远镜效能受制于大气湍流导致的图像畸变问题。EAST辅助系统通过部署激光导星和自适应光学模块,可动态调整主镜面曲率,将地表大气干扰影响降低至0.1角秒以下——这一精度已接近当前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特点包括:
根据行业预测,到2035年全球光学望远镜市场规模将突破80亿美元,其中亚太地区占比有望提升至40%。EAST项目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标志性设施,其设计口径达9.1米(目前亚洲最大),建成后将在暗物质本质研究、银河系演化历史解析等方向发挥核心作用。相关负责人透露,监测系统积累的数据将为后续更大规模望远镜(如30米级地面望远镜)的选址提供关键参考模型。
除了科研价值外,EAST技术体系正推动光学传感、精密控制等领域的产业化进程。例如,大气湍流补偿算法已应用于无人机遥感系统;高海拔适应性设计经验可迁移至高原气象监测设备研发。行业分析指出,这类技术的扩散将带动我国在远程成像、智能传感器等赛道形成新竞争优势。
2025年是中国天文观测技术发展的关键节点。EAST望远镜项目的推进不仅体现了我国在极端环境工程化建设的实力,更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随着监测系统与主装置协同运作,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内,在深空探索和光学技术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这一进展既回应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需求,也为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