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在新发展格局下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科技竞争加剧和全球粮食安全挑战。数据显示,我国农业强国实现度为 67.2%,农业科技中领跑型、并跑型、跟跑型技术占比分别为 10%、39%、51%,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在此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成为破局关键,2025 年行业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速向高效化、绿色化、全球化转型,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15% 以上。
《2025-2030年中国农业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农业面临 “人多地少水缺” 的刚性约束,耕地面积 1.35 亿公顷、淡水资源 2.75 万亿立方米,人均占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5 和 1/4。同时,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预计 2030 年肉类、奶类、水产品需求达峰值,粮食供需长期 “紧平衡”。传统依赖化肥农药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化肥施用量 40 年间增长 4.5 倍,远超粮食产量增速,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
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突破资源瓶颈:
技术替代:推广节水灌溉、无土栽培等技术,目标 2025 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 0.58;
结构优化: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预计设施农业产值年增 8%,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 15%;
循环模式:构建 “种植 - 养殖 - 加工” 一体化循环体系,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0%,减少化肥使用量 10%。
农业面源污染占全国污染负荷的 30%,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 30%。新质生产力以绿色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方式低碳化:
投入品减量化:推广生物防治、有机肥替代,2025 年农药使用量减少 1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85%;
生产清洁化:光伏农业、农光互补项目覆盖 5% 耕地,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1000 万吨;
废弃物资源化:秸秆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95%,建成区域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中心 2000 个。
典型案例显示,太阳能灌溉设备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30%,可降解地膜减少残留污染 40%,循环农业模式使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25%。
全球粮食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近 20 年自然灾害事件达 7348 起,贸易保护主义导致部分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超 60%。我国通过 “内外循环” 强化产业链韧性:
内循环筑基:高标准农田建设至 10.75 亿亩,粮食产能提升至 1.3 万亿斤,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外循环拓展:在 “一带一路” 沿线建设 50 个境外农业合作区,大豆、玉米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科技链突破: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等核心技术自主化率提升至 60%,农业数字经济规模达 1.2 万亿元,覆盖 80% 规模经营主体。
数字经济与农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
生产智能化:智能农机保有量达 200 万台,植保无人机作业面积占比 30%,田间管理效率提升 50%;
流通智慧化:农产品电商交易额突破 8000 亿元,直播带货、社区团购等新模式渗透率达 25%;
服务平台化:建成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 50 个,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 90% 小农户,农业全要素配置效率提升 20%。
山东某智慧农场通过物联网监测和 AI 决策,实现小麦单产提高 18%,人力成本降低 40%,验证了数字化对生产力的倍增效应。
市场与政府协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农业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建立 “保险 + 期货” 风险分散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新基建;
要素市场化改革:试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推动科技人才 “上山下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000 万人;
国际合作深化:签署 RCEP 农业合作协议,建立全球农业科技共享平台,引进国际先进种质资源 2 万份,输出智能农机技术 30 项。
2025 年农业行业将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驱动力,在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产业链韧性和数字化变革的多重作用下,实现从 “要素驱动” 向 “创新驱动” 的质变。通过破解资源约束、提升科技自主率、优化全球布局,行业有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 2.5%,绿色农产品供给占比提升至 40%,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这一进程中,政策创新与市场活力的良性互动,将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