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涂料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水性涂料行业现状分析:定期维护防护设施
 水性涂料 2025-05-20 10:38:5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水性涂料因其低挥发性有机物(VOC)含量和较低的环境影响,逐渐成为涂料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性涂料包括水溶性涂料、水稀释性涂料和水分散性涂料(乳胶涂料),在全球涂料市场中的产值和市场占比不断提升。然而,水性涂料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职业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广东某水性乳液生产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探讨水性涂料行业的职业危害现状及防护措施,为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一、水性涂料职业危害现状:多因素影响

  《2025-2030年中国水性涂料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水性涂料的生产过程涉及多种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可能导致职业危害。以广东某水性乳液生产企业为例,该厂主要生产水性乳液,使用的原辅材料包括丙烯酸、苯乙烯、丙烯酸树脂、丙烯酸酯类、乳化液、水、表面活性剂和乳化分散剂等。生产过程中,工人可能接触到其他粉尘、丙烯酸、苯乙烯、氨等化学因素,以及噪声、高温、工频电磁场等物理因素。

  二、水性涂料职业危害检测结果:总体符合标准

  (一)化学有害因素检测

  该厂生产工人在投料、混合加热、反应釜操作、包装或巡检等过程中会接触到逸散到空气中的化学有害物质。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生产过程中,生产操作工接触的其他粉尘浓度低于卫生限值,苯乙烯、丙烯酸、氨等浓度均低于检出限,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要求。具体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

  (二)物理因素检测

  生产设备运转时会产生噪声和高温危害。检测结果显示,生产操作工、包装工、仓管、叉车工、搬运工、污水处理工等岗位工人的噪声暴露量为72.4~82.4 dB(A),低于限值85 dB(A)。工作场所环境噪声强度测量结果为64.7~83.4 dB(A),其中投料、预混罐、反应釜各工位和压滤机工位检测结果均大于80 dB(A),表明生产操作工和叉车工为噪声作业岗位,应关注其噪声危害的控制。生产操作工的WBGT指数为28.4℃,低于卫生限值32℃。机修主管巡检配电室时接触到的工频电、磁场强度分别为32 V/m和0.105 μT,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三、水性涂料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合理且有效

  (一)职业病防护设施

  该厂优先采用自动化、密闭化生产,大部分原料通过密闭管道泵送,生产操作工基本在控制室远程监控生产设备。车间四周设置门窗进行自然通风,并配备轴流风机进行机械通风,能及时排除和稀释有害气体。原料地罐区露天布置,化学品储罐埋地并通过密闭管道输送。产噪设备集中布置并采取加固减振措施,反应釜、供热管道等设置良好的隔热层,各工作岗位利用机械通风进行局部降温或设置空调设施进行室内降温。配电设施采用金属外壳进行电磁屏蔽。检测结果表明,该厂采取的防护措施设置合理有效,减少了作业人员接触各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二)个人防护用品

  该厂为各岗位配备了安全帽和防护鞋,为生产操作工等化学毒物接害岗位配备了3M9041防毒口罩、耐酸碱手套、橡胶手套和护目镜,为叉车工、装卸搬运工配备线手套,为机修工配备3M3700防尘口罩、电焊手套、焊接面罩和绝缘手套,并制定了职业危害防护用品管理制度。检测结果显示,企业配备的个体防护用品符合相关要求。

  (三)应急救援设施

  该厂制定了《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及《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在生产区和罐区设置了可燃气体报警连锁装置。车间、仓库等区域设置了应急通风、洗眼喷淋装置、集液沟、风向标、消防水池、消防沙池、灭火器、消防水栓、对讲机、微型消防站等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和应急药箱,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四、水性涂料行业职业危害防治建议:持续改进与完善

  (一)定期维护防护设施

  建议定期检查维护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性能,水性涂料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确保其高效运行,减少职业病危害的风险。

  (二)加强个人防护

  对于噪声作业岗位,建议按需配备护听器,进一步降低噪声对工人的影响。

  (三)完善管理制度

  建议完善并落实健康监护等各项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和工人的职业病防护意识,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五、总结

  2025年,水性涂料行业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但生产过程中仍存在职业危害风险。通过对广东某水性乳液生产企业的调查与分析,发现该厂在职业病危害防护方面采取了合理有效的措施,但仍需持续改进和完善。定期维护防护设施、加强个人防护和完善管理制度,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水平,保障工人的健康安全,为水性涂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水性涂料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