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业行业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展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农业生产性贷款的实施对农户撂荒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农户的撂荒行为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特征。本文通过对农业生产性贷款与农户撂荒行为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农业政策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并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农业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农业生产性贷款在抑制农地撂荒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实证研究显示农业生产性贷款确实能有效抑制农户的撂荒行为。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依然稳健。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性贷款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约束,使得农户更有能力进行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或增加其他生产性投入,从而降低了因资金不足而导致的撂荒行为。
农业行业现状分析指出农业生产性贷款对农地撂荒行为的影响机制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劳力配置和耕地转入三个方面。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贷款能够通过促进耕地集中经营来抑制农地撂荒行为。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性贷款的支持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够通过自身需求直接拉动农户转出耕地,或者通过资本支撑让有意规模经营的农户转入耕地,双向降低农地抛荒发生率。然而,农业生产性贷款在资金配置和劳力配置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农户的生产决策和资金使用偏好有关。
农业生产性贷款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的农户的撂荒行为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贷款在中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而在东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与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金融市场机制相对完善有关。非农转移程度的差异分析显示,农业生产性贷款对纯农户的撂荒行为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而对于兼业户和非农业农户的影响较小。经营规模的分化分析表明,农业生产性贷款对较小规模农户的撂荒行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于较大规模农户的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小规模种植户更依赖政策支持来扩大规模和获取利润。
农业生产性贷款与其他农业治理策略之间存在协同性。研究发现,农业生产性贷款与农业生产性服务市场构建策略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具体而言,农业生产性贷款能够通过促进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来抑制农地撂荒行为。这表明农业生产性贷款政策与其他农地治理政策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发挥治理作用,减少农地撂荒现象。
农业生产性贷款对农户撂荒行为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处理和异质性分析后依然稳健。农业生产性贷款通过促进耕地集中经营来抑制农地撂荒行为,但在资金配置和劳力配置方面的效果不显著。农业生产性贷款在中西部地区、纯农户和小规模农户中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农业生产性贷款与其他农业治理策略存在协同性,能够通过促进外包服务市场的发展来抑制农地撂荒行为。
基于以上结论,建议持续落实农业生产性贷款支农策略,深化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结合数字普惠金融等创新产品,为农地有效利用提供支持。同时,应关注农业生产性贷款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性质农户中的异质性影响,优化财政补贴和涉农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此外,应加强农业生产性贷款与其他农业治理策略的协同作用,通过有效市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制度策略间的交叉和冲突,共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