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的当下,工程车作为地铁运营保障的关键一环,其管理模式的优化升级备受瞩目。2025年,工程车行业正朝着智能化、高效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其中运检一体化模式在地铁工程车管理中崭露头角,成为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的重要趋势。以地铁工程车为例深入剖析这一趋势下的管理变革,对推动整个工程车行业发展意义深远。
地铁工程车是地铁车辆段的核心设备之一,在地铁运营中承担着众多关键任务。它不仅负责场段调车、正线作业施工,还是电客车紧急救援的重要力量。常见的工程车类型多样,包括蓄电池电力工程车、接触网作业车等动力车辆,以及接触网放线车、综合检测车等非动力车辆。
做好工程车的运检管理至关重要。工程车运用的核心目的是顺利完成各类施工、调车和救援任务,而其检修与驾驶工作则是确保车辆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关键。然而,目前工程车运检体系与电客车运检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人员方面,由于电客车和工程车在检修标准、驾驶精度、运用需求上差别较大,对检修工和司机的操作技能、培训形式、上岗要求也大不相同;在使用效率上,地铁工程车通常在电客车夜间运营结束后作业,运行时间集中在晚上 23:30 至次日凌晨 4:30,其余时间多处于待令状态,导致车辆和司机的资源利用率偏低;从员工发展角度看,工程车检修与驾驶岗位受众面相对较窄,员工个人晋升、晋级等发展空间有限,给岗位体系建设和员工职业发展带来挑战。
随着地铁大线网化运营,运营成本管控成为企业高效发展的关键。人力成本在地铁运营总成本中占比超过一半,不同专业、工种、班次的人力资源有效利用率差异显著。因此,探索工种融合、专业融合的改革,优化专业分工、岗位设置和作业流程,成为各地铁单位的重要研究方向。鉴于工程车检修工和司机在工作对象、场所、专业知识等方面存在较高重叠性,研究工程车运检一体化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国内各城市地铁工程车的检修和驾驶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根据专业性质区分管理,传统模式下工程车检修工和工程车司机属于不同工种。工程车检修工负责车辆检修、维护、技术整改等任务,工程车司机负责车辆操纵和驾驶,维护和驾驶分别由设备车间和乘务专业管理。这种模式管理成熟,专业分工明确,标准统一,便于精细化管理,但专业接口多,运作流程复杂。
另一种是职能融合模式,工程车的检修与驾驶由一个车间统一管理,实现运检管理一体化。相比传统模式,它能有效提升专业接口间的运作效率,实现集约化管理,同时保留传统模式的部分优势。然而,检修与驾驶仍由不同专业员工承担,专业壁垒依然存在。
为进一步提升集约化管理优势,成都地铁 9 号线在职能一体化管理模式基础上,对工程车岗位进行更深度融合,设立工程车运用检修工岗位,要求其同时具备检修和驾驶技能,并由工程车班统一管理。
工程车班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责,既要按照车间生产计划开展工程车日常专项维保及临修等作业,又要负责场段调车、正线动车作业等驾驶任务,同时还要为应急救援提供保障。
成都地铁 9 号线工程车班每个场段配备 18 人,其中包括 1 名班长。班组内部划分为检修、运用两个小组协同工作。检修组有 8 人,采用长白班制,主要根据检修计划完成工程车的检修任务。运用组共 9 人,实行 24 小时值班制,其中有 1 名卡控人员。除卡控人员外,其余 8 人每 2 人一班,进行白夜休休四班倒排班,由工程车运用检修工担任司机,根据不同作业需求驾驶工程车。检修组和驾驶组每 2 个月轮换一次。
此外,班组内部还设置 4 名兼职员,分别负责检修质量、综合管理、检修安全、行车安全 4 个板块,协助班组长进行班组管理。
工程车的生产、调试、检修任务由车间统一安排,遵循预防为主、修养并重的原则,主要包括用前检、计划性检修和临时性检修。用前检在出车前 1 天完成,主要检查工程车转向架、车钩、牵引、制动等系统的状态和基本功能;计划性检修按照既定周期,对车辆外观和有电功能进行检查,对部分系统和部件进行清洁润滑、调整检测,更换损耗件;临时性检修则针对部件故障、专项整改和运行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处理。
工程车的驾驶作业由工程车运用检修工负责,场段常态化安排应急驾驶值班,每班 2 人,采用 4 班两运转值班制。卡控人员由经验丰富的工程车运用检修工担任,对高风险的夜间作业进行添乘指导。每次正线作业前,都会召开班前安全交底会,通过预想和桌面推演明确作业流程,识别风险点,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在工程车班成立初期,由经验丰富的工程车检修工和司机相互带教,培养工程车运用检修工的检修和驾驶技能。其中,检修技能培养周期不少于 2 个月,结束后考取工程车检修证;驾驶技能培养周期不少于 4 个月,结束后考取工程车驾驶证。员工取得双证后,方可在班组内部轮转作业。
日常培训分为检修技能和驾驶技能培训。检修培训采用理论结合实操的方式,专业工程师定期开展针对性培训并进行验收考试,理论培训后员工跟岗实操。驾驶培训根据员工需求制定计划,结合实际生产进行标准化作业、设备认知、故障判断及处理等培训,每月还会开展故障处理演练,模拟正线故障场景,提升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
工程车运用检修工采用统一的考评标准,实行年度考核和月度考核。员工绩效考核内容包括组织绩效目标和个人综合评价两部分。个人综合评价在月度考核周期内又分为基础评价和绩效奖励,占比为 7:3。基础评价从员工的行为态度和履职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由车间绩效小组成员依据考核细则评价。绩效奖励则根据车间职责、阶段性目标、个人能力、重点工作和特殊贡献等,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由车间各板块和班组负责人评价,重点关注工作时效、质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奖励。
成都地铁9号线工程车班自 2019 年采用运检融合管理模式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员工具备检修和驾驶双重技能,晋升路径更加宽广;场段及正线应急处置效率大幅提升,故障处理更加高效;业务融合促进了专业间的协调,管理更加高效;人员安排也更加灵活,能更好地应对员工请休假或调动等特殊情况。然而,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工程车运用检修工岗位人员来源多样,部分人员行车专业知识和技能、安全意识培养难度较大;同时具备检修和驾驶能力的人才培养难度大、周期长,且现行的岗位薪酬、绩效激励和晋升发展机制尚不完善,无法充分体现运检融合的优势;在管理方面,需要同时兼顾检修质量和行车安全,生产组织难度大,对班组长和兼职员的技能与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工程车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未来工程车运检融合模式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人力管理与绩效激励手段,提高员工对复合岗位的认可度;二是加强生产组织和业务管理的统筹协调,实现有序管理;三是提前开展复合岗位人才培养的筹备工作,为模式的持续优化提供人才支持。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确保地铁车辆安全稳定运行和降低成本是地铁运营的重要课题。工程车运检融合模式的探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岗位融合,可优化人员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人力成本和风险系数。虽然这一探索过程漫长,但从实际出发,不断总结和优化,必将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也为工程车行业在地铁领域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