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对健康和身心和谐的追求愈发强烈,瑜伽作为一项兼具健身与修身养性功能的运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瑜伽也逐渐崭露头角,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的探索不断推进,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对高校瑜伽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不仅能了解该领域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把握瑜伽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瑜伽在高校乃至更广泛领域的推广和发展提供参考。
从2004 - 2023年这20年间,我国高校瑜伽研究领域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轨迹。2004年,高校瑜伽研究在学术界正式起步,当年相关研究论文仅有 1 篇。此后,年度发文量稳步上升,到2014年达到过去二十年来的最高点 94 篇。这一阶段,瑜伽在高校的研究和推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在2014 - 2023年,发文总量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0 - 2012年间,研究活动进入平台期,年均发文量稳定在50余篇。2017年虽有反弹至73 篇,但随后又持续下降。这种波动与高校及其他群体对瑜伽是否能作为体育项目参加竞赛的观点分歧有关,疫情等因素也对研究产生了阻碍。整体来看,我国高校瑜伽领域的研究在经历初期快速增长后,于 2019 年达到近 20 年的峰值,此后热度有所下降,年平均发文量约为 45 篇。
在高校瑜伽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和机构情况能反映出研究的合作态势。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中,多数合作关系为 2 人或 3 人一组,4 人及以上的紧密合作关系较少,独立作者占比较大。在发文机构方面,发文次数不少于 5 篇的主要机构中,仅有一所体育类院校,还有两所师范类院校,其余多为综合性大学。这些机构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地区,且机构之间缺乏紧密协作联系,独立型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合作论文产出相对较低。地域限制、参与研究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少以及研究成果大多处于初步阶段等,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剔除与主题直接相关及意义相近的词语后,“瑜伽课程”“瑜伽教学”“可行性”“身心健康” 等成为研究热点。“瑜伽课程” 和 “瑜伽教学” 的高频出现,表明瑜伽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和重要性日益凸显。而 “可行性” 这一关键词的出现,意味着学者们在积极探讨将瑜伽纳入体育教学体系的实际操作性和效果评估。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瑜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从关键词时间线分析来看,2004 - 2006年起步阶段,研究主要聚焦于瑜伽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将其融入体育课程。2006 - 2019年繁荣阶段,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广,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瑜伽作为正式体育教学项目被广泛接纳。2019 - 2023年平缓阶段,研究内容更细致深入,学术界开始关注瑜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 “体医结合”“课程思政” 和 “教育改革” 等。关键词突现分析显示,不同时期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2018年后,“健身瑜伽” 的突现强度最高。近几年,学术界的关注点转向 “翻转课堂”“价值”“瑜伽运动” 等,这些主题有望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综合来看,我国高校瑜伽研究领域在过去20年经历了起伏发展。研究热度在达到峰值后有所回落,目前仍有许多空白领域等待探索。作者和机构之间的合作较为松散,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过,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的变化,反映出学术界对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拓展。展望 2025 年及未来,瑜伽在高校的研究和推广有望朝着更深入、更系统的方向发展,跨学科研究也将为瑜伽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和突破,推动瑜伽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进而促进整个瑜伽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