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随着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正以其独特的城市禀赋和产业基础,成为人工智能投资的热点区域。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突破45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8%,这一数据不仅展示了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强劲增长势头,也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上海作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近年来,上海通过政策引领、全产业链布局、强大算力与数据支撑、人才集聚及资本助力,构建了世界级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西有徐汇模速空间、东有浦东模力社区的发展格局,大批创新企业和青年才俊入驻,创新浓度持续提升。
作为典型的智力密集型产业,人才队伍是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上海集聚了25万人工智能人才,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些人才不仅为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也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上海通过集聚基础研发平台、行业创新中心和AI实验室、加速器等,形成了从硬件、软件、GPU、算法、模型训练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这是全国其他城市不具备的。
上海很早就注意培育人工智能的生态雨林,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滋养。以“模速空间”为例,作为全国首个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自2023年9月揭牌以来,已辐射带动全区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累计推动43个备案大模型落地,约占全市的61%,形成了从算力、基模、大语言、端侧等基础设施建设,到生命健康、消费、金融、文娱等垂直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上海通过构建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创新环境,不断壮大开源社区力量,推动基础模型、算法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
根据《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上海要构筑起一个涵盖算力、语料、模型、应用等层面的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上海将继续发挥超大城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进一步完善开源开放生态系统,夯实“语料开放+模型开源”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开源社区力量,推动基础模型、算法和数据资源的共享与开放,构建开放协作、互利共赢的创新环境。聚焦智能终端、AI4S(AI用于科研)、自动驾驶等“5+6”重点垂直领域,深化芯片、基础模型、智算软硬件厂商合作,加快实施“模塑申城”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促进技术与产业的双向赋能。
总结来看,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其强大的城市禀赋和产业基础,更在于其前瞻性的战略布局和全方位的生态构建。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计突破4500亿元,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上海将继续引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新格局,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