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金融业年度跨境数据交互规模已达千亿级,涵盖支付结算、投资交易等核心领域。在此背景下,《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的发布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指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五部门近日正式印发《促进和规范金融业数据跨境流动合规指南》,标志着我国在金融数据跨境管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该文件通过明确数据出境规则与场景清单,既回应了金融机构全球化经营需求,也强化了国家安全边界管控。政策特别针对跨境支付、账户服务等高频业务场景,梳理出47项可免于安全评估的豁免情形,为行业合规运营提供了清晰路径。
根据《指南》要求,108项金融业典型业务场景被划分为两类:一是涉及跨境交易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的47个场景可直接适用简化流程;二是针对财务管理、合规审计等61类需履行标准合同或认证程序的场景。这种分类管理方式既保障了国际支付清算等民生领域的高效运作,又对可能引发数据风险的信息交互实施严格管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清单与2024年国家网信办新规全面衔接,形成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指南》要求金融机构建立"制度+技术"双轨制保障:在管理制度层面需设立专项合规岗位并完善应急预案,在技术防护方面要部署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多层次安全措施。通过提前完成108项场景的预评估工作,金融管理部门将显著提升后续数据出境安全审查效率,预计可为行业每年减少超过30%的重复性审核成本。
政策实施后,外资机构在华展业时与境外母公司的信息互通将更加顺畅,中资金融机构拓展海外市场也将获得合规保障。数据显示,仅跨境支付场景优化一项就可使企业年度业务处理效率提升约25%。未来监管部门将持续跟踪《指南》执行效果,在保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根据行业实践动态调整场景清单和管理要求。
随着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规则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将迈上新台阶。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既实现了关键信息资产的有效保护,又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稳定预期,这将成为构建高标准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在2025年全球金融治理格局中发挥标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