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焦点转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作为前沿技术载体,其应用场景正从实验室向工业、服务等领域快速渗透。据行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突破89万台,市场潜力持续释放。在此背景下,中国多地加速布局相关政策支持体系,其中成都市近日发布的《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的若干政策》引发关注,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成都市明确将“人工智能+”“机器人+”行动作为核心举措,要求每年开放不少于70个城市治理与公共服务类应用场景。政策提出对场景提供主体(非政府投资方)按其采购人工智能及机器人产品服务金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鼓励企业联合高校、中介机构等打造创新应用案例。此外,对牵头研发标志性解决方案的重点企业,还将按实际研发投入的20%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奖励,形成“技术+场景”双向驱动模式。
行业数据显示,随着AI算法与传感器技术进步,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显著提升。例如近期发布的开源可定制基础模型已实现复杂环境感知与动作规划功能,推动其应用场景从工业检测向家庭服务、医疗护理等领域延伸。政策层面的持续加码进一步加速产业化进程:政府通过资金补贴、产业基金等方式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同时鼓励“机器人+”场景创新,形成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商业闭环的良性循环。据乐观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89万台,2025至2030年间复合增长率有望超过50%。
在算力需求激增背景下,上游芯片、传感器企业正加速布局,而下游终端厂商通过并购重组强化技术整合能力。例如近期国内半导体材料、设备领域已出现多起并购案例,参考海外龙头企业发展路径,未来行业集中度将逐步提升。政策中明确的场景开放与资金奖励机制,既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试验田,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联合体,降低机器人系统集成成本。
总结来看,成都新政通过“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正成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枢纽。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从终端硬件到解决方案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叠加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预期,将加速推动中国在这一战略领域占据先发优势。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技术迭代速度加快,预计未来35年将成为国内机器人产业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