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重特大火灾事故数据显示,20192023年间因违规动火引发的火灾占比达47%,建筑保温材料起火导致亡人比例高达68%。为应对严峻消防安全形势,国务院安委会自2023年启动系统整治行动,预计到2025年将实现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事故率下降30%、易燃保温材料使用量减少45%,构建全链条消防治理新格局。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消防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在商场、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未备案的"小施工"动火行为曾引发多起群死群伤事故。2024年1月江西新余冷库装修火灾造成39人死亡,暴露出违规焊接与易燃材料叠加风险。专项整治要求所有室内动火作业必须通过"六项强制措施":作业前清理可燃物、配备消防器材、设置安全标识、保障疏散通道畅通、禁止交叉作业及全程专人监护。针对限额以下小型工程建立备案制度,施工人员需持证上岗并通过单位审批流程,确保每处动火点均纳入监管体系。
冷库和冰雪场馆违规使用易燃聚氨酯材料是重大风险源。2021年大连冷库火灾因违法建设导致9人遇难,凸显材料源头管控缺失问题。此次行动将从生产端严把质量关,要求保温材料出厂检验合格率提升至100%,同时对既有建筑外墙开展常态化排查。住建部门建立数字化追溯系统,实现材料供应、进场检测、施工验收全流程可追踪,并计划在2025年前完成全国重点区域存量建筑消防评估。
通过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对违规使用不合格材料或未履行动火审批的单位纳入失信名单。数据显示,专项整治开展3个月以来已查处违法施工项目1.2万个,曝光典型案例67起。同时推进标准升级,在修订《建筑外墙保温防火规范》时引入耐火性能分级制度,并推广智能监测设备在重点场所的应用。
总结:通过系统性整治,我国消防治理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到2025年,预计可形成覆盖材料生产、施工监管、隐患排查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总量有望下降35%。此次行动不仅筑牢安全底线,更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安全保障,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应急管理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