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据国际数据公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3.5万亿元。在这一背景下,二季度市场震荡回调中,机构投资者正重新审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长期价值与短期风险。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资本市场对科技资产的关注度持续攀升,但A股和港股自3月中旬以来已进入调整期。面对美国关税政策落地、国内货币政策预期及企业季报验证的三重关键节点,市场资金开始聚焦具备真实技术壁垒与业绩兑现能力的企业。人工智能作为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发展路径与资本配置逻辑成为机构研判的重点方向。
从2021年A股高点至今的三年调整中,中国科技资产估值已处于全球洼地。政策转向后开启的估值修复行情仍在延续,但市场分歧逐步显现。数据显示,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板块近期成交占比一度突破45%,创下近十年新高。机构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大方向具备万亿级产业空间,当前交易拥挤度已升至历史高位,短期波动风险加剧。
在硬件领域,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载体,其生产量未来三年有望增长300%以上;软件层面,中国科技企业正通过算法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如DeepSeek大语言模型已实现在算力需求上较海外竞品降低40%。机构强调,投资者需穿透表象分析技术落地能力:既要考察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专利转化效率等硬指标,也要验证产品在制造业升级、消费场景渗透中的实际市场需求。
头部互联网公司宣布未来三年资本开支将突破过去十年总和,这一趋势印证了技术迭代带来的盈利模式重构机遇。但机构提醒,需区分真伪创新:具备自主知识产权且能形成生态闭环的企业才能持续获得溢价。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已实现L4级商业化落地的厂商估值较概念型企业高出23倍。
消费板块在二季度表现分化中显现新逻辑:采用AI算法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库存周转效率提升15%20%,带动毛利率逆势增长。这一现象表明,人工智能正从算力竞赛向产业赋能阶段过渡,具备数据资产沉淀能力的制造业龙头、医疗影像分析服务商等细分赛道将获得超额收益空间。
总结来看,人工智能作为驱动全球科技革命的核心引擎,在算法突破与资本加码推动下仍处于早期爆发期。但短期需警惕交易过热导致的估值透支风险,中长期则要把握技术落地带来的产业重构机遇。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应用场景加速渗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穿越周期波动,在2025年万亿市场规模中占据战略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