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医疗器械行业分析报告 内容详情
2025年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加大高风险医疗器械监测力度
 医疗器械 2025-03-27 14:58:05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器械行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2019—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上市数量不断增加,创新性显著提升,但召回事件数量也有所波动。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1.35万亿元,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8%,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本文通过对2019—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上市与召回数据的系统性分析,探讨了医疗器械上市特征与召回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医疗器械上市数量与创新趋势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发展,2019—2024年,首次批准上市的Ⅱ类和Ⅲ类医疗器械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2019年,我国首次批准上市的Ⅱ类和Ⅲ类医疗器械数量为7937个,到2024年增至17461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2020年,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医疗器械上市数量达到历史峰值,共52467个,是2019年的2倍。2019—2024年,共上市医疗器械产品255565个,其中Ⅰ类医疗器械占比65.3%,Ⅱ类医疗器械占比30.1%,Ⅲ类医疗器械占比4.6%。创新医疗器械上市数量也逐年增加,从2019年的19个增至2024年的65个,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7.8%。

  二、医疗器械召回情况分析

  2019—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召回数量逐年降低,共发生召回事件2488起。其中,进口医疗器械召回占比75.1%,国产医疗器械召回占比24.9%。Ⅲ类医疗器械召回数量最多,占比50.4%。召回级别方面,三级召回占比56.7%,二级召回占比37.4%,一级召回占比5.9%。在一级召回中,器械设计缺陷、材料与制造缺陷和软件系统缺陷是主要原因,分别占比58.1%、28.4%和6.1%。

  三、医疗器械召回风险发现途径

  医疗器械召回风险发现途径主要包括企业自行发现、监管部门监测发现和客户投诉发现。2019—2024年,企业自行发现潜在风险后召回占比77.9%,监管部门监测发现不合格后召回占比17.4%,客户投诉发现问题后召回占比4.7%。国产医疗器械召回主要依赖监管部门监测发现,而进口医疗器械召回多为企业自行发现潜在风险后召回。

  四、高风险医疗器械召回特征

  Ⅲ类医疗器械是最易发生召回的产品类别,占所有召回事件的50.4%,在一级召回中占比77.7%。2019—2023年,Ⅲ类医疗器械的5年召回发生率为1.8%。有源植入器械、医用诊察和监护器械、医用成像器械是召回发生率最高的产品类别。创新医疗器械的召回发生率相对较低,为1.0%,低于非创新医疗器械的1.8%。

  五、医疗器械召回对策建议

  (一)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召回管理制度,主动对缺陷产品实施召回。企业应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和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积极性。建议进一步明确法规要求,量化质量管理体系、不良事件监测系统和召回管理制度的量化标准,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制定详细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和时间框架。

  (二)加大高风险医疗器械监测力度

  针对Ⅲ类医疗器械和召回发生率较高的产品类别,监管部门应加大监测力度和风险分析,开展专门培训,采取更有效的管控措施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通过分析历史召回数据,建立综合风险数据库,识别常见设计缺陷并制定预防措施。在产品设计初期引入设计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DFMEA),促进跨部门合作,确保潜在风险得到全面评估和有效管理。

  (三)提升企业召回主动性

  加强正确的宣传和引导,提高全社会对医疗器械召回的接受度,确保公众用械安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指出,建议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职责,通过集中化数据库系统加强数据管理和自动化分析,定期生成审查报告。鼓励企业积极上报不良事件,提升召回主动性,避免因召回影响企业形象和市场声誉的错误认知。

  总结

  2019—2024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在上市数量和创新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召回事件数量也有所波动。通过系统性分析医疗器械上市与召回数据,本文揭示了医疗器械上市特征与召回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大高风险医疗器械监测力度和提升企业召回主动性的对策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医疗器械监管体系,提高企业质量意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确保公众用械安全。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医疗器械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