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十五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政策的持续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体育产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逐渐壮大,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为实现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体育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呈现出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2022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由31175亿元提升至33008亿元,增幅5.9%;体育产业增加值由12245亿元提升至13092亿元,增幅6.9%。然而,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比,体育产业规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2022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分别为53782亿元和44672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与之相比差距明显。此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9%,远低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率,表明体育产业在经济拉动作用方面仍有较大潜力可挖。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结构不断改善。体育服务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上升态势,2021—2022年体育服务业总规模占比由53.2%提升至53.9%,增加值占比由70.0%提升至70.1%。但与文化产业相比,体育产业结构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剔除“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出租与贸易代理”后,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仅为46.3%,低于文化产业的65.4%。这表明体育产业在服务业领域的拓展仍有较大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
“十四五”时期,体育市场主体数量有所增长,2021年底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达45.2万个。然而,体育市场主体整体仍显薄弱,法人单位占全部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仅为1.38%。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比,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如安踏虽在国内市场取得成功,但在品牌知名度、体量和营收上仍存在差距。此外,体育非营利性组织数量偏少,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体育消费基础不断夯实,但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仍较低。2020年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8000亿元,但人均体育消费仅为1330.4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体育消费差距明显。此外,体育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实物型消费占比过高,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占比较低。城乡和区域体育消费差距较大,消费场景和业态融合不足,数字技术在体育消费场景中的应用仍需加强。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显现,2021—2022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07%提升至1.09%。但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比,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率仍较低,距离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这表明体育产业在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贡献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所提升,2021年底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718.6万人,占全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的0.96%。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仍显不足。美国、英国和欧盟的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占劳动力就业比重均超过2%,而我国距离1%的目标仍有差距。此外,体育产业各业态吸纳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就业结构与人才供给不匹配问题亟待解决。
体育行业分析指出,“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体育产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仍显薄弱,新质劳动者欠缺、新质劳动资料匮乏、新质劳动对象薄弱等问题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十五五”时期,体育产业将呈现质量效益显著提升、有效供给不断扩大、现代体育产业体系逐渐形成、科技成为核心动能、供需有效匹配、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数字化转型加快等发展形势。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强化体育产业政策落实,优化体育消费环境,增加各类生产要素供给,促进数字经济与体育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推动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培养体育产业领域新质人才。
总结: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在“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时期,体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主体逐渐壮大,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然而,体育产业仍面临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市场主体薄弱、消费基础不牢、经济贡献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强、新质生产力薄弱等问题。通过强化政策落实、优化消费环境、增加要素供给、促进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创新发展和培养新质人才等措施,体育产业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2035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