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变革之际,我国正通过深化科技金融协同创新机制,加速破解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中,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动能。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金融探索取得显著成效,但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仍存在经费来源单一问题,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企困境。数据显示,基础研究领域长期依赖财政资金占比超过70%,而硬科技初创企业在种子期和成长期获得的风险投资覆盖率不足40%。这种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创新链与资本市场的有效衔接。
最新出台的政策体系聚焦破解科技金融发展瓶颈,通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重大科技任务资金渠道,运用信贷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工具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政策设计覆盖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企业上市培育等方面推出20余项具体措施,形成"投、贷、债、保"协同发力的金融支持网络。
当前全球正经历新质生产力革命,我国亟需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政策明确提出要构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导向机制,通过设立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完善创业投资税收激励等举措,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资本循环体系。截至2023年,已建立超过50个区域性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服务科技型企业超10万家。
落实科技金融政策需强化跨部门联动机制,在监管沙盒、数据共享等方面突破制度壁垒。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技术价值评估与金融机构风控模型的精准对接,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实践表明,某省份试点地区实施科创企业专属信贷计划后,相关领域贷款增速达传统行业的3.2倍。
科技金融作为连接创新要素与市场资源的核心纽带,其效能释放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的实现进程。通过政策体系重构和体制机制创新,将加速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新生态。当更多金融活水精准灌溉科技创新土壤时,必将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注入澎湃动能。未来需持续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在坚守底线思维中推动金融资本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
在5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SIIFC国际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表示,要建立以人民币为载体,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相关指标既要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同时还要体现定位,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上证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