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总体来看,4月宏观数据显示我国金融体系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较强韧性。尽管面临外贸承压、债务置换及居民去杠杆等多重挑战,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M2增速回升至8%创年内新高,政府债券发行成为支撑社融回暖的核心力量。信贷增量虽环比走弱但结构分化明显,存款向投资转化的迹象与政策协同发力的预期交织,折射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424万亿元,同比增速较上月加快0.3个百分点至8.7%;广义货币(M2)余额突破325万亿元,同比增长8%,环比提升1个百分点。政府债券净融资9279亿元推动社融新增量显著高于去年同期,成为托底经济的关键抓手。值得注意的是,在剔除政府债后的非金融企业与居民信贷增速仍维持在6%水平,显示实体部门融资需求存在结构性修复空间。
4月人民币贷款仅增加2800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反映出三方面影响:季节性回落规律下一季度冲量后惯性回调;外部经贸摩擦加剧导致外贸相关融资需求减弱;地方债务置换加速对存量信贷产生挤出效应。数据显示特殊再融资专项债累计发行3.6万亿元,对应置换贷款规模达2.1万亿,虽经还原计算信贷增速仍超8%,但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居民短贷连续两个月收缩等指标显示内生性需求恢复尚不稳固。
4月M1增速回落至1.5%而M2持续走高,折射出资金运用效率待提升的深层问题。居民与企业部门合计存款少增2.7万亿元,其中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激增1.57万亿,暗示部分储蓄正通过资本市场渠道实现转化。财政端发力特征显著,政府债券发行放量带动财政支出同比多增2700亿元,但私人部门融资动能不足仍制约信用扩张循环。
面对价格水平低位运行带来的传导阻力,货币政策工具箱将强化结构性功能。二季度或通过创新政策性金融工具与定向支持机制,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引导资金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随着财政支出加速向私人部门信用扩张的转化链条逐步打通,社融增速有望在政府债发行节奏调整后展现更强内生动能。
总结而言,当前金融数据呈现出总量稳定但结构分化的特征。政策层面需进一步疏通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渠道,在保持债务置换与信贷增长动态平衡的同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增强市场主体信心,为下半年经济持续恢复积蓄势能。在物价筑底背景下,后续降准降息等总量工具的适时运用,将为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在5月17日举办的第十三届SIIFC国际研讨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马文杰表示,要建立以人民币为载体,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实体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指数,相关指标既要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同时还要体现定位,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上证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