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开放创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广州南沙迎来重磅政策升级——《关于金融支持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见》(简称“南沙金融30条”)正式发布,标志着南沙将加速建成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金融创新功能承载区及国际金融枢纽重要节点。这一新政不仅为南沙注入强劲发展动能,更成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金融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指出,“南沙金融30条”以服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核心,推动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航运金融等特色产业发展,助力高端制造、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等领域突破。数据显示,2024年南沙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8%,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政策提出鼓励金融机构探索“贷款+外部直投”模式,强化对科技型企业的全周期支持;同时,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海洋高技术产业,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保障。通过深化产融结合,南沙正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政聚焦粤港澳三地居民和企业需求,着力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例如,探索港澳居民跨境支付便利化试点,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交易所推出跨境合作品种,并鼓励保险机构开发跨境产品。这些措施旨在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本、信息、服务的高效流动。此外,政策还提出优化跨境资管服务,推动粤港澳金融规则衔接,为大湾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南沙金融30条”明确以更高水平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在跨境金融创新方面,支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引入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等多元投资主体;同时加快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综合服务平台,吸引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政策还提出扩大广州期货交易所对外开放,允许境外交易者参与更多期货品种交易,推动南沙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枢纽。
依托落户南沙的广州期货交易所,“南沙金融30条”重点布局电力期货等新能源衍生品领域,并支持建设商品期货交割中心及全国首个期货产业园。政策明确对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贴,吸引优质金融机构集聚。目前,工业硅、碳酸锂等期货品种已向境外投资者开放,南沙正通过期现联动机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定价中心和风险管理平台。
总结:金融改革赋能南沙新未来
“南沙金融30条”以系统性创新政策为支撑,勾勒出南沙在大湾区乃至全球金融版图中的战略定位。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深化跨境合作、扩大制度开放、培育特色金融,新政不仅将加速区域资源要素流动,更推动南沙从政策高地迈向功能枢纽。随着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南沙有望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注入强劲动力,并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成果。
5月11日,在由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由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应用经济学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要迈向现代化,首要任务是要进行现代文明的启蒙教育。学者有义务在自己所在的领域对中国社会进行正确阐释,其中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国际贸易规则等在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吴晓求认为,在过去比较长的时期里,存在一种对金融的偏见和误解,把中国经济乃至于社会出现的问题归咎于是由金融带来的,这实际上是没有理解金融在一个国家迈向法治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的特殊重要性。(上证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