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围至水泥领域,这一政策调整不仅为行业带来成本挑战,更成为推动产能优化与低碳技术应用的关键驱动力。头部企业已提前布局能效提升和碳资产管理,行业在合规压力下加速向绿色生产模式转型。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水泥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根据《工作方案》,水泥行业将于2024年正式纳入全国碳交易体系。初期(20242026年)配额分配采用强度控制机制,企业盈缺率将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行业整体平衡。长期来看,当政策转向总量与强度"双控"后,能效领先的头部企业将在碳成本竞争中占据优势,而落后产能面临加速退出压力。分析显示,这一机制将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并倒逼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2024年配额将基于实际排放量等额分配,仅要求企业完成基础数据监测与报告工作。但从2025年起,碳排放强度指标将成为核心分配依据——这意味着高能耗生产线若不进行技术升级,未来可能面临配额短缺风险。重点水泥企业已意识到窗口期价值:通过实施窑炉节能改造、余热发电和固废协同处置等举措,在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的同时积累绿色资产。
行业领军者正从生产端到管理端全面布局应对策略。在能效提升方面,多家企业推进5000吨/日级生产线的窑尾系统改造项目,通过优化燃烧效率实现吨熟料标煤耗下降;余热发电覆盖率超过90%,有效降低外购电力碳排放强度。同时建立专业团队完善碳数据管理体系,并探索碳金融工具应用——包括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开发、碳市场模拟交易等前瞻性布局。
2027年后,碳配额分配将进入"总量+强度"双控深化阶段。届时全国碳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高能效企业可通过出售盈余配额获得收益,而技术滞后的企业则需支付额外成本。这种机制差异将持续放大企业间的生产成本差距,并推动行业向绿色制造标准全面靠拢。
结语
水泥行业纳入碳市场标志着我国"双碳"战略进入实体产业深度实施阶段。在政策引导与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企业既面临短期合规投入的考验,也掌握着通过技术升级重塑行业格局的战略机遇。随着能效门槛逐步提高和绿色溢价形成,那些提前布局低碳技术、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的企业,将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先机,推动行业实现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华泰证券点评3月制造业PMI数据称,整体而言,3月制造业PMI在荣枯线以上进一步上行,但略低于季节性水平(2016—2024年、除2020年均值为51%),分项中呈现生产强,价格弱,行业“新旧”分化加剧——生产指数高位上行至52.5%,新订单指数亦从51.1%上行至51.8%,强于新出口订单的回升幅度,或显示外需的拉动效果有所放缓,购进价格及出厂价格均回落至荣枯线以下,或部分受到全球油价下行的拖累。行业中,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汽车制造、电气机械等行业PMI在55%以上的高景气度区间,而水泥、黑色金属冶炼景气度仍在偏低水平。往前看,考虑到美国可能在4月2日宣布对全球多个经济体加征“对等”关税,或对全球贸易活动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出口对制造业活动的拉动效果可能放缓,而地产市场能否企稳、促消费等逆周期政策力度等均对内需能否持续回升有重要影响。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