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混凝土作为基础建筑材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砂石骨料作为混凝土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2025年,混凝土行业在砂石骨料领域呈现出诸多新趋势,其中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核心方向,对整个行业的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混凝土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砂石骨料在我国建材行业产量高、需求大,在混凝土中占比达80%-90%,是建筑工程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从产量数据来看,2005-2021年,产量从80亿吨增长到180亿吨,实现了大幅增长。2022年,砂石骨料产量为160亿吨,相比2021年下降11.11%;2023年,产量为150亿吨,较2022年下降4.49%。
目前,砂石骨料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22年规模以上企业产量占比达到70%。在区域分布上,砂石骨料的生产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发展速度快或者人口密集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产量占比达到70%。
(一)规模化、大型化开采趋势明显
如今,砂石骨料矿山开采正朝着“规模化、大型化、集约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22年,规模在500-1000万吨的中大型矿权以及1000万吨以上的超大型矿权占比分别提升至16.7%和40.0%,矿山开采逐渐从“小、散、乱”向规模化、大型化转变,开采范围也更多集中在0.1-1.0平方千米范围内。
(二)产业协作与资本进入加速
在大矿格局形成、多产业协作竞争以及资本大量涌入的背景下,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正加速整合。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协作不断加强,通过优化产业链各环节,提高了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产业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天然砂石供应结构变化
随着部分中小型天然砂石矿山关停,天然砂石的供应结构发生改变。不过,通过增加大型矿山的产量以及提升机制砂石的产能,有效缓解了供应紧张的局面,保障了混凝土生产对砂石骨料的需求。
(一)优化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区域内砂石产业布局至关重要。这需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市场需求、交通运输等多方面因素,实现资源地与主要核心消费区的高效对接。合理的产业布局能够减少运输成本和资源浪费,提高产业整体效益,推动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绿色发展。例如,在规划时充分考虑资源分布和消费区域的匹配,避免远距离运输带来的高成本和高能耗。
(二)改进生产工艺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的改进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在矿山开采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案。在破碎、筛分等加工环节,关键设备破碎机的性能对产品品质和生产线稳定性影响重大。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混凝土砂石骨料的质量。
(三)提升砂石骨料质量
提升砂石骨料的质量和级配对混凝土行业意义重大。优质的砂石骨料能够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水泥用量,从而降低碳排放。研究表明,合理的骨料形状和级配,不仅能降低水泥用量,还能使混凝土的性能得到显著提升。以C30混凝土为例,通过优化骨料质量和级配,可以将水泥用量控制在150-180kg/m³范围内。从2016-2020年,因骨料质量提升,水泥用量减少了30%,每生产1吨水泥的碳排放降低了7.5%。
(四)优化物流运输
物流运输在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优化物流运输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不同的物流方式,其碳排放差异较大。公路运输碳排放相对较高,而铁路运输和水运则更为环保。例如,将原料通过铁路运至中转货场再进行陆运,能够大幅降低碳排放。据统计,2021年,通过优化运输方式,减少了230万吨的碳排放。此外,发展公铁联运虽然需要建设铁路专用线和增加相关设备投入,但从长远来看,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五)探索砂源替代
混凝土行业现状分析指出,为了满足混凝土生产对砂石骨料的需求,同时减少对天然砂石的依赖,探索砂源替代至关重要。常见的砂源替代途径包括机制砂、再生骨料以及海砂等。2019年,某地区机制砂的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T14684-2022中Ⅰ类砂0.01%的含泥量标准。2020年,某地区投放了6000-7000万立方米海砂资源;海南省也在周边海域开展资源勘查工作,为海砂的合理利用做准备。
综上所述,2025年混凝土行业在砂石骨料领域正朝着绿色低碳方向加速发展。当前,行业在产量、集中度和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特点,并且在开采、产业协作以及供应结构方面展现出新趋势。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需从优化产业布局、改进生产工艺、提升骨料质量、优化物流运输和探索砂源替代等多方面发力。这不仅有助于混凝土砂石骨料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带动整个建筑产业链实现绿色升级。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推动,混凝土行业有望在绿色低碳道路上取得更大突破,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