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为推动前沿领域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国家药监局拟出台《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通过系统性政策设计构建覆盖研发到上市的完整监管链条,助力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式发展。
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指出,新政策首次提出以"全生命周期"为核心理念的监管体系,涵盖审评审批优化、标准制定与上市后监督三大环节。针对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周期长、技术迭代快的特点,监管部门将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强化从产品设计到临床应用各阶段的风险管控。此举不仅提升审评效率,更通过标准化建设为行业创新提供明确指引。
政策明确对国内首创且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医疗器械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领域将获得专项注册指导政策支持,监管部门将组建专家团队提前介入研发过程,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定制化服务。此举预计将缩短此类产品平均审评时间30%以上。
在流程优化方面,新政提出"研审联动"新模式,通过建立早期沟通咨询平台,将技术审评工作提前至临床前研究阶段。针对具有显著临床价值的创新器械,可申请"附条件批准"加速上市进程,同时要求企业承诺完成后续确证性试验。对于人工智能产品核心算法优化后的变更注册,新政简化了申报材料要求,允许通过验证性数据替代部分重复性实验。
政策强调完善医疗器械标准体系,重点推进医用机器人机械安全、人工智能算法性能评价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通过建立技术指导原则数据库和案例库,帮助研发机构规避合规风险。此举将显著降低企业创新试错成本,推动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在神经调控、微创手术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总结来看,此次监管改革突破性地打通了政策与产业的衔接堵点,构建起"早期介入加速审批持续监测"的完整支持链条。通过精准施策解决前沿技术转化痛点,既确保了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又为医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开辟了创新发展通道。随着这些举措落地实施,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将迎来规模化突破期,在全球医疗科技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中金公司研报称,尽管受医疗行业整顿持续、设备招采进展缓慢、IVD和高耗集采等因素的影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近几个季度有一定业绩扰动,但我们也观察到这些因素的边际影响在逐步减弱或修复改善,2025年医疗器械板块细分赛道或有望受益于产品升级与海外出口。
中信建投研报称,看好医疗器械板块2025年的投资机会。医疗合规要求提升和集采影响将逐步出清,行业将在低基数下持续复苏,部分新品放量或国际化布局的公司将实现高增长,行业估值和确定性有望持续提升。监管鼓励并购重组,器械板块并购较为活跃。器械行业出海优势明显,中国创新和性价比优势将成就全球龙头。近期多项创新器械陆续获批,商保有望为创新产品放量打开新空间,国内AI医疗发展迅速、海外和国内脑机接口技术进展有望持续催化。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2024年上半年,根据样本数据,医疗器械板块收入同比增长1%,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去年下半年至今,医疗板块大幅调整,主要与医疗合规要求提升和医改政策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的业绩缺乏确定性有关。展望Q3和Q4,市场对于医疗合规要求提升、飞检等医疗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已有预期,近期不少个股的中报业绩已落地、全年业绩预期将更加明朗。有新品放量、出海业务快速发展逻辑的公司,有望在行业低基数背景下实现同比高增长、环比也有望改善,建议关注医疗器械的投资机会,重点把握业绩确定性强的方向及个股:集采逐步出清的院内器械、受医疗政策影响小的院外或海外器械、长期看好的器械龙头股价调整后的加仓机会。
早盘医疗器械板块大幅反弹,迈瑞医疗涨超9%,此前润达医疗冲击涨停,可孚医疗、新华医疗、振德医疗、赛诺医疗等涨幅靠前。
中信建投研报表示,三季度中旬开始医疗行业合规性要求提升导致的去年同期业绩低基数情况开始展现,电生理、骨科、人工晶体等多个领域高值耗材带量采购的影响逐步出清,相关龙头公司的业绩确定性和估值有望逐步修复。近期海外器械龙头陆续发布了Q2财报,全球业绩稳健增长的公司主要靠创新产品放量驱动,医疗设备龙头的中国区业务大多短期有所承压。建议把握下半年环比上半年基本面改善、今明年业绩确定性较强个股的投资机会。
医疗器械概念股震荡下跌,睿昂基因跌超11%,国科恒泰跌超5%,延华智能、华康医疗、阳普医疗等跟跌。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中国医疗器械供应链发展报告(2024)》。根据报告,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持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工业市场规模达1.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8%,流通市场规模达1.36万亿元,同比增长6.25%。(央视新闻)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