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一种将大量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阻、电容等)集成在微小半导体材料(通常是硅)上的微型电子电路。芯片是现代电子设备和计算系统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手机、汽车、家电、医疗设备等领域。芯片概念板块短线拉升,江化微、芯碁微装涨停, 力合微、芯原股份、富创精密涨超10%,利尔达、华特气体、灿芯股份、汇成真空、安集科技等跟涨。报告大厅整理了2025年3月芯片上市重点企业一览表,供用户参考。
更多芯片研究分析内容详见《2024-2029年中国芯片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报告重点分析了芯片行业的经济发展与现状,以及芯片行业进展与投资机会,并对芯片行业投资前景作了分析研判,是芯片生产企业、科研单位、经销企业等单位准确了解目前行业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遇、企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等不可多得的决策参考。
1、江化微
公司简介:2001年8月17日,公司前身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9月15日,江化微召开股东会,同意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1月1日,公司变更为江阴江化微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超净高纯试剂、光刻胶配套试剂等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2、芯碁微装
公司简介:2015年6月30日,公司前身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成立。 2019年10月15日,公司名称由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更名为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主要从事以微纳直写光刻为技术核心的直接成像设备及直写光刻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以及相应的维保服务,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PCB直接成像设备及自动线系统、泛半导体直写光刻设备及自动线系统、其他激光直接成像设备以及上述产品的售后维保服务,产品功能涵盖微米到纳米的多领域光刻环节。
3、力合微
公司简介:2002年8月12日,公司前身深圳市力合微电子有限公司成立。 2014年6月27日,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公司名称变更为深圳市力合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通信类芯片的研发及设计。
4、芯原股份
公司简介:2001年8月21日,公司前身思略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后更名为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2019年3月26日,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依托自主半导体IP,为客户提供平台化、全方位、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和半导体IP授权服务。
5、富创精密
公司简介:2008年6月24日,公司前身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成立。 2020年10月27日,公司由沈阳富创精密设备有限公司整体变更为沈阳富创精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7纳米工艺制程半导体设备的精密零部件制造商。
6、利尔达
公司简介:杭州利尔达单片机技术有限公司系由蒋建龙、孙克利、蒋忠权共同以货币方式出资设立,于2001年12月19日,在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2010年11月,杭州利尔达单片机技术有限公司派生分立为两个公司,分别为: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必优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13年5月29日,利尔达有限整体变更为利尔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IC增值分销业务和物联网模块及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7、华特气体
公司简介:1999年2月5日,公司前身南海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成立。 2004年4月2日,公司更名为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 2015年7月14日,公司名称由“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变更为“广东华特气体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以特种气体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为核心,辅以普通工业气体和相关气体设备与工程业务。
8、灿芯股份
公司简介:灿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是一家ASIC设计服务公司。灿芯是由来自海外与国内共三家风险投资和美国的open-silicon共同投资一千万美元创建,其中open-silicon以技术与业务为投资,为灿芯提供强大的技术与市场支持,包括该公司的最新科技成果,支持65-40nm工艺的技术工具max tools。 公司名称由"灿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更名为"灿芯半导体(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提供一站式芯片定制服务的集成电路设计服务
9、汇成真空
公司简介:2006年8月14日,东莞市汇成真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9年7月26日,“东莞市汇成真空科技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汇成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真空镀膜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其技术服务为主的真空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
10、安集科技
公司简介:2006年2月7日,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立。 2017年8月2日,股份有限公司设立,名称变更为安集微电子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主营业务: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周三美股成交额第1名英伟达收高1.81%,成交318.32亿美元。英伟达CEO黄仁勋周三表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只会增加对计算基础设施的需求,芯片反而会更抢手,因此担忧“芯片需求可能减少”是毫无根据的。黄仁勋周三在GTC大会与分析师和投资者会面时表示,外界先前对“R1可能减少芯片需求”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未来的计算需求甚至会变得要高得多。今年1月时, DeepSeek发布的R1模型引发了市场轰动,该模型开发时间仅两个月,成本不到600万美元,仅用约2000枚英伟达芯片,但R1在关键领域的表现能媲美OpenAI的最强推理模型o1。(环球市场播报)
中国报告大厅声明:本平台发布的资讯内容主要来源于合作媒体及专业机构,信息旨在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参考视角,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并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指导,任何基于本平台资讯的投资行为,由投资者自行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后果。
我们友情提示投资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