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东软、联影、明峰三家国产医疗器械企业陆续推出高端医疗器械PET-CT,打破了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长久被进口产品垄断的现状,而高端医疗设备检测的费用也将会直线下降。这无疑给了雄踞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跨国企业一记重击。以下对医疗器械市场占有率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之痛莫过于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失去阵地。长期以来,MRI、CT、PET-CT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几乎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跨国企业垄断。这三家跨国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90%,而国内设备的占比不足10%。在PET-CT领域,国内医院更是100%依赖进口,销售价格和维护费用十分高昂。作为国之重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中国产品牌长期缺位的结果,给健康中国之国策落地带来一定的挑战。
当前,中国医疗器械品牌已顺势崛起、走向世界。据了解,在2015年S&P报告中世界医疗器械100强中,就有五家中国企业上榜。其中,迈瑞排名第43,新华排名第51,微创排名第80,乐普排名第81、鱼跃排名第92。
2017-2022年中国家用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6年底,欧洲5000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即全欧洲约45%的医疗卫生机构,都选择了迈瑞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法国75%、英国70%、德国50%的医疗机构在使用迈瑞产品。英国爱丁堡皇家医院、英国诺福克与诺威治大学医疗、法国的图卢兹大学医疗中心等知名医疗机构都是迈瑞的忠诚客户。
在对医疗设备要求极高的美国,中国医疗品牌从小突破,逐步做强做大,例如,迈瑞从最初与中型规模医院合作,到目前已经进入越来越多的500床以上的大型医院,其中包括,美国Beth Israel Deaconess医疗中心、美国St. Michael’s医疗中心、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等都配备了迈瑞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另外,从报告中我们看到:美国医院里每8台麻醉机就有1台迈瑞;手术室中每5台监护仪就有1台迈瑞;日间手术室中,每2台监护仪就有1台迈瑞,而迈瑞床旁超声系统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也名列前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如下图,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由2001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80亿元,剔除物价因素影响,15年间增长了约17.21倍。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的增速远远高于全球增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医疗器械分会抽样调查统计,2016全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约为3700亿元,比2015年度的3080亿元增长了620亿元,增长率约为20.13%。根据预测,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生长期。
在2016年我国医疗器械约为3700亿元的市场销售规模中,医用医疗器械市场约为2690亿元,约占72.70%;在细分板块中,影像设备(19%)、体外诊断(16%)和高值耗材(13%)占据了市场的最主要的部分。
家用医疗器械市场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约为1010亿元,约占27.30%。在家用医疗器械市场中,传统零售市场销售约为645亿元,约占63.86%;电子商务销售约为365亿元,约占36.14%。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慢性病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健康威胁,未来家用医疗器械将继续迎来巨大需求。
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约20%,速度高于医药和中医药行业。200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销售规模只有179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在4000亿元~5000亿元之间。预计到2020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
从全国来看,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供应能力不断提高。一些医学成像设备已从中国组装模式发展到中国制造或中国开发生产模式。部分高端产品,如CT机、磁共振检查仪、直线加速器治疗系统、病人监护仪、彩超、实验室检测仪器、心脏起博器、人工关节等,已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估计40%左右)。如果按照国内市场医疗器械销售总金额中国产医疗器械所占比重计算,国内产品已经占到全部销售额的72%。
但是,CT机、磁共振检查仪、大型X光机、心脏起博器等高端国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水平,总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十年左右。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限于技术研发实力,在产业竞争方面,国内企业占据中低端市场、国外企业占据高端市场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状。MRI、CT、PET-CT 等技术高度密集的设备,几乎被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三家跨国企业垄断。据《中国医疗设备》统计,2016 年,通用电气在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四类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飞利浦在血管造影机、普放类两类设备占有率名列第一。GPS 这三家跨国企业垄断中国高端医疗设备的70%,而国内设备的占比不足10%。
随着老龄化及慢性病对市场的驱动以及政策利好等因素,国内逐渐培养出的大批本土高素质人才,以及大批海归人才回国发展,为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都将大力推动国内医疗器械研发实力与技术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