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含量9%,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富含红素铁,是补血的好食品,维生素A的含量比其他畜禽肉都高,锌、硒、锰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也比较高,胆固醇含量低,肉质鲜美细嫩多汁,容易消化吸收。2016年第四季度许多农产品指数价格持续下跌,到2017年第一季度趋于稳定。3月份小麦价格稳增,羊毛价格持续领跑,肉牛价格如预期中继续走低。
因肉牛的养殖周期较长,近两年牛肉的供给难以大幅增加。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供需紧张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善,未来牛肉价格将保持上升趋势。目前,我国肉牛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程度均较低,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历史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牛肉价格一直保持攀升趋势,基本上很少出现大幅回调。其中,加速上涨期主要有三段,第一段是2007年至2008年初,牛肉价格暴涨50%多;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内,牛肉价格大涨30%;第三段是2012年6月至2013年2月,半年内牛肉价格加速上涨30%。自去年2月高点后至今,已经盘整了一年半的时间,目前随着进入消费旺季,牛肉价格或重现攀升态势。
根据《全国牛羊肉生产发展规划(2013-2020年)》,综合考虑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肉类消费变化、牛羊肉价格等因素,预计2015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19公斤和3.23公斤,分别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和0.22公斤,年均增长1.28%和1.42%。按照2015年全国13.9亿人口测算,牛肉消费需求总量由2010年的653万吨增为721万吨,增加68万吨;羊肉消费需求总量由2010年的403万吨增为450万吨,增加47万吨。2020年全国人均牛肉、羊肉消费量为5.49公斤和3.46公斤,分别比2015年增加0.3公斤和0.23公斤,年均增长1.13%和1.39%。
《2016-2021年中国牛肉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长期的供需失衡是牛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肉牛产业一直发展较为缓慢,肉牛存栏量十五年内基本上稳中下降,产量逐年下滑,近两年才逐步开始小幅增加。与此同时,全国牛肉消费量越来越大,导致了牛肉供不应求。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牛肉产量分别同比增幅仅为1.75%和2.18%。对此形成鲜明对照的牛肉消费,分别增幅达到6.47%和5.1%。为满足国内日益增加的牛肉消费,2012年至2014年进口增幅分别达253.57%、316.16%和33.5%。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牛肉价格高涨带来的高额收益影响下,国内开始大规模肉牛养殖。但是,肉牛的生长周期较长,近两年牛肉的供需紧张局面难以改善。正常情况下,一个母牛犊从出生到具备生育能力,至少需要18个月,受孕期还有十个月。产出的牛犊还要饲养两年才能成长为可以宰杀的育肥牛,加在一起就是四年时间。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恢复周期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业内人士预计,近两年我国牛肉供需失衡局面难以改善。
同时,通过增加进口来提高供给,补足供需缺口不仅短期内难以实现,而且进口牛肉价格也较高。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进口牛肉41.2万吨,预测2014进口55万吨。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每年牛肉缺口高达240万吨左右,而且还在快速增加。
按照2020年全国14.5亿人口测算,牛肉消费需求总量由2015年的721万吨增为796万吨,增加75万吨;羊肉消费需求总量由2015年的450万吨增为502万吨,增加52万吨。 近三年来供求缺口却持续扩大,2013年需求量达到732.5万吨,缺口已达100万吨,假设人均牛肉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未来每年牛肉需求将为1295万吨(13.5亿人口*9.59kg/人),缺口将达到648万吨(1295-647万吨),每年市场总容量为6475亿元,其中增量为3235亿元(牛肉价格按50元/kg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