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2月13日,已有77家医药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业绩预告。其中,65家公司净利润有所增长,9家下滑,3家不确定。医药工业领域上市公司基本取得丰收,意味着医药工业已逐步度过寒冬。
统计数据显示,上述77家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约8%,净利润增长约11%。
在净利润预增的65家公司中,13家预计净利润增幅超过100%,包括福安药业、永安药业、新和成、振东制药、紫鑫药业、金达威、瑞康医院、东北制药、益佰制药、九安医疗、亚太药业、亿帆医药、精华制药。这些公司业绩增长的原因多在于销售规模扩大、新品上市,以及外延式扩张并表后带来业绩增长。
在上述预增公司中,九安医疗与东北制药属于扭亏类型,其余公司净利润基本都在1亿元以上。福安药业以2.68倍的预计增幅一骑绝尘,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为2.39亿元。
24家公司的净利润增幅在30%-100%之间,分别是必康股份、信邦制药、东诚药业、未名医药、仙琚制药、鱼跃医疗、京新药业、佛慈制药等。上述公司中,收购资产并表、销售规模扩大带来净利润上涨是主要原因。
此外,9家公司预计净利润下滑,分别是双成药业、利德曼、香雪制药、海普瑞、步长制药等。值得注意的是,步长制药2016年11月份才上市。
过去两年医药工业板块的净利润平均增速要慢于行业平均水平,但这一状况在今年三季报中已得到改观,医药工业已现复苏迹象。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2015年上半年的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创了近15年来新低,增速仅为8.76%。行业收入增速跌破10%的情况,仅仅在2000年之前出现过。当时的情况是因为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缺失。2003年、2007年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相继建立,在老龄化需求不断释放的当下,增速仍跌破两位数,显示出行业的低迷。不过,今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为10%,重回两位数水平,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
随着医保控费力度逐年增强,医药工业依赖医保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医药工业近年来面临空前挑战,如医院药占比越来越少,药品飞行检查加强,药品招标降价,辅助用药、抗生素、大输液等限制力度加大等。不过,农银医疗保健基金经理徐治彪认为,目前医药板块的性价较高,对“三明模式”推广等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