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出口鞋13.1亿双,比去年同期(下同)增加12.5%;价值55亿美元,增长18.6%;出口平均价格4.2美元/双,上涨5.5%。
一、上半年福建省鞋出口的主要特点
(一)月度出口量自高点回落,平均价格有所回升。今年1月份,福建省鞋出口量创下3亿双的历史新高,之后有所回落。6月份当月出口2亿双,同比增加7.3%,环比减少8.7%。平均出口价格自年初开始回落,3月份达到每双3.6美元的年内低点,之后逐月回升。6月份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双5美元,同比上涨4%,环比上涨10.7%。
(二)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超9成。今年上半年,福建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鞋12亿双,增加13.9%,占同期福建省鞋出口总量(下同)的91.6%;加工贸易出口6587万双,减少1.3%。
(三)民营企业是出口主力。今年上半年,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鞋9.3亿双,增加16.9%,占7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亿双,增加1.8%,占15.3%;国有企业出口1.8亿双,增加4.1%,占13.7%。
(四)主要出口至美国、欧盟、东盟和德国。今年上半年,福建省对美国出口鞋3.8亿双,增加10.8%;对欧盟出口2.7亿双,增加13.1%;对东盟出口1.3亿双,增加39.9%;3者合计占同期福建省鞋出口总量的59.5%。
二、福建省鞋出口量增价扬的主要原因
(一)欧美消费信心指数回升带动生活必需品消费。6月份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大幅跳升至81.4,为2008年以来最高,且远高于预期的75.1。6月20日,欧盟委员会发布数据显示,欧元区消费者信心指数从上月的-21.9上升至-18.8,涨幅达14.2%;欧盟信心指数由-20.2上升至-17.5,涨幅13.4%。消费者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有所提高,对鞋类等生活必需品消费增加。
(二)综合成本持续上涨带动出口价格上升。6月28日,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已连续8个月上涨。5月份人民币有效汇率指数为116.29,较去年年底已经升值了5.6%。与此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继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已有多个省市区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再加上融资成本、用电成本、环保成本及社会公益支出等一系列因素的叠加,企业成本压力急剧加大,也带动价格一路上扬。
(三)鞋类出口产品质量有所提升。福建泉州、莆田等是传统的鞋类生产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鞋企业在生产技术等方面均较为成熟。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的逐步推进,出口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有所增强。
三、当前鞋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加大出口风险。今年6月,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增速由5.5%降至5.1%。外部市场需求的疲软直接导致我国出口企业订单下滑,出口出现负增长。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6月份,我国进出口增速从上月0.4%的正增长跌落至同比下降2%;其中出口下降3.1%,进口下降0.7%,时隔17个月后我国进出口再现双降。在此背景下,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品种的鞋类产品出口前景同样不容乐观。
(二)鞋产品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全球经济不振导致贸易摩擦大幅上升。2013年以来欧盟共发布19例鞋类产品通报,其中有6例是中国生产。欧盟继对皮革及皮革制品中的富马酸二甲酯、有机锡、铅、六价铬等有害化学物质提出严格的限制性指令之后,物理安全项目也开始成为技术性壁垒的重要内容。除了发达国家之外,一些新兴市场的贸易保护力度也不断增强。如墨西哥对我国鞋类实行最低限价,巴西对我国鞋类征收182%的反规避税,传导效益十分明显。
(三)周边国家鞋类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随着我国最低工资待遇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制鞋行业用工成本平均上涨20%至30%,导致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鞋企纷纷将代工厂迁移至东南亚,我国鞋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强劲对手。同时,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每月都保持升值。据统计,截至2013年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1.73%,6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升值0.01%,创年内最小单月升幅。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削弱了我国鞋类产品的价格优势。相反,2010年以来,印度为了鼓励鞋类产品的出口,推出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提供优惠贷款等政策,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目前,印度鞋生产量位列世界第二。越南也已成为世界第4大鞋生产和出口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