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中国综艺节目植入品牌数量达到546个,产品数量达到697个;品牌数同比增长15.19%,产品数增长22.06%;品牌数量环比增长9.4%,产品数量增长8.2%。以下对综艺节目产业布局分析。
综艺节目行业分析从综N代与新节目平均单节目招商品牌数比来看新老节目招商能力差距,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和芒果TV分别为1.25、1.33、1.41和1.07。值得一提的是,爱奇艺的网综新节目占比明显高于其他视频平台,这或许体现了爱奇艺在内容创新方面确实有独特的一套。
中国的娱乐综艺节目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史。纵观中国娱乐综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演出式综艺到后来的游戏式、选秀式综艺,再到当下多形态多内容集体迸发,国内综艺经历了一个由点状到网状的过程,节目题材越来越丰富,节目娱乐性也越来越强。现从三大方面来分析综艺节目产业布局。
未来属于更加专业的人,未来的综艺市场也不会亏待专业的节目,专业的节目会让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比如科技类综艺节目,除了向观众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和炫酷效果,更重要的是把基础科技原理解释清楚,如果单纯罗列高大上的热门名词,让人无法感受到对专业的尊重,也难以在“浅层专业”中获得沉浸体验。综艺节目产业布局分析,除了综艺产品的“纵深”制作,“专业性”和“娱乐至上”间的平衡也需要把握,如果观众是为专业而来,综艺制作人就切勿打着专业的噱头却使“专业”被“娱乐”压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泱泱中华文化如今可以借助日益成熟的综艺渠道进行有效输出,也属幸事一件。综艺节目产业布局分析,历史类节目素来不少,但难以贴合年轻市场,受众面不广,如今文化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共同创新,以更年轻、鲜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国家宝藏》、《非凡匠心》以新角度重新解读文物;《中华好诗词》、《诗词大会》以对抗赛形式呈现,参与者为高校学生,更贴近青年人,也更有号召力;《朗读者》、《见字如面》通过分享阅读传递人文情怀、缓释高压生活状态。越来越多成功的案例让我们相信文化类综艺的春天已经到来,文化类综艺也可以“潮”起来。 除了上述近年来已经成型、高度传播的文化综艺外,还有很多我国本土文化(如茶艺、医学、戏剧类艺术瑰宝等)可做为选材、尚待挖掘。我国文化体现在点点滴滴,文化的传播也不会一蹴而就,我们不常去博物馆,因为害怕文物冷冰冰;不常去美术馆,因为审美认知尚不得很好解读画作的风情;文化综艺的作用一在普及,二在引领,实现这两点便属上乘作品。另外,文化类节目重在基于事实,尊重文化和细节的态度高于“取悦”观众。不可否认,文化输出类节目的制作更需要匠心。
真人秀市场艺人身价飚高,偏离市场规则和综艺本真,广电总局出手调控综艺市场,抵制过度星化、娱乐化,真人秀开始向“星素结合”转型,各档综艺中素人比例明显提升。 综艺节目产业布局分析,此举值得鼓励之处一是在于各大真人秀中的成熟艺人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也惯于综艺老“套路”,失去了新鲜感;二是希望真人秀由“秀”回归到“真人”,深入我们更加熟悉的原味生活,在平凡中见伟大。但通过一些综艺我们也不难发现,星素之间的“结合”似乎并没有如望实现自然融合,素人的参与度相对低很多,节目组需要在环节设置上提升素人的参与感,并且更多挖掘、展示素人的特质。综艺秀市场的惯例一般是明星带动流量和综艺节奏,但明星的局限也比较大, 比如,“声台形表”类节目先天适合搬上舞台,节目的参与者自身也大多“科班出身”,在该类综艺的专业性上占据优势,但对于其他领域却未必熟悉,而各领域的“王者”——素人达人、行业领袖反而可以很好的参与并支撑该领域的综艺节目,这时素人在综艺中的重要性便无法轻易抹去。也许有一天,综艺节目不仅是为了做综艺而综艺,而是自然地体现真实的生活、反映社会群相。
综艺节目产业链的延伸,用市场的话来说不过就是基于一个品牌的衍生,品牌是一个节目能否延续发展的核心。综艺节目产业布局分析做好节目是一切的开始,制作出专业、有水准的节目,才能获得观众的认可和投资者的信任。在中国这个非常庞大的电视市场上,只要内容足够优秀,完全可以创造一个传媒帝国,创造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