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言语障碍人口2057万,居各类残疾人群之首。虽然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但是人口却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使用助听器的残疾人和中老年耳聋患者也越来越多,因此助听器的质量好坏与很多人的生活密切相关。那么目前助听器行业的现状如何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听力受损的人有佩戴助听器的经济能力。国家质检总局今年二季度对模拟式助听器进行了监督抽查,合格率为85.7%。这表明并非市面上流通的所有助听器都是合格产品。
助听器其主要电声性能指标如饱和声压级、满档声增益、总谐波失真、等效输入噪声级等,对使用者有极大影响。如果这些指标出现不合格,不仅不能让使用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残余听力,还会进一步加重残疾程度,严重的还会造成永久性伤害,遗恨终生。
质量病灶
此次监督抽查之前,国家质检总局也曾对助听器的产品质量进行过5次监督抽查,抽样合格率分别为78.6%、57.1%、71.4、91.7%、100%。此次抽查结果表明,近两年由于一些企业对产品质量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助听器产品总体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国内小企业生产的盒式助听器,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电声性能中的饱和声压级项目达不到标准要求。饱和声压级是考核助听器最大声输出功能的重要项目,衡量助听器组成元器件(扬声器)功率的大小。本次抽查中有1种产品饱和声压级项目达不到标准要求,饱和声压级实测值为121.5dB,标准规定范围为127±4dB。过大的声输出会给佩戴者的残余听力带来伤害;过小的声输出无法补偿佩戴者达到听力范围,起不到助听器的补偿作用。
二是环境试验项目不合格。本次抽查中有两种产品环境试验项目不合格。主要是同一台助听器环境试验后主要性能指标相差较大。其中1种助听器在高温负荷贮存后总谐波失真项目实测值为64.9%,是标准(≤12%)规定的5倍多。通常,总谐波失真≤10%时,人基本感觉不到声音的改变,但佩戴如此大的失真助听器根本无法听懂声音。另1种助听器在振动试验后等效输入噪声项目的实测值为55.3dB,超出标准规定(≤35dB)20.3dB。等效输入噪声是助听器本身存在的噪声,等效输入噪声达到55.3dB的助听器严重影响佩戴者听到声音的清晰度,无法使用。
对症下药
造成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质量意识淡化,管理不规范,对加工原料检测不严格,所用元器件、配件的质量指标统一性差。如耳机,同一种耳机若质量指标不一致,用在同一型号的助听器上,声输出也会有很大差异。此类配件必须经过筛选,选择那些指标接近、统一性好的耳机匹配在同一型号的助听器产品上。
我国助听器市场年销售量约80万台。随着新材料技术、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助听器行业也步入了迅速发展的快车道,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老一代助听器产品都是用电子元器件焊接组装或是模拟电子技术的集成块组装的产品,这种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在形成产品后无法调整,在选配时是根据使用者的听力状况选择合适的机型。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了可以编程的半数字助听器,标志着助听器开始告别手动调节和单纯放大。可编程的助听器通过编程器与电脑进行连接,使用专门的编程软件进行各项参数的调整,使产品适宜对不同听力损失类型进行听力补偿,通过调整产品的技术指标让产品适应使用者。
可编程助听器是在信号处理或参数调节上部分地引入了数字化技术。1998年世界上第一个全数字声音信号处理芯片问世,它具有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能力,将助听器的发展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用该芯片的助听器,除了具有传统模拟助听器的处理放大声音的功能外,还具有多频段频谱提升功能(模仿正常人耳蜗对声音进行处理)、数字反馈抑制技术、降噪技术和方向性麦克风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长期以来困扰助听器使用者的噪音、在嘈杂环境下言语理解能力差、佩戴不舒适等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人们越来越关注残疾人、关注生活品质的今天,助听器高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使产品性能日臻完善。新技术的未来发展将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未来助听器产品信号处理的精度越来越高;二是使用功能强大的软件进行助听器选配和调节的技术将普遍采用;三是对于反馈的消除越来越倾向于消除反馈但同时不降低对声音的放大量;四是降噪音功能越来越强大;五是助听器的外型设计更加小型化,定制式助听器成为人们的首选。
伴随着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在助听器产品的运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高技术数字式助听器以其能给听力障碍者带来自然、舒适、清晰的音质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将被越来越多的人群使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和使用者的经济能力,模拟技术的低价位助听器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更多行业资讯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助听器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