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玉米具有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的属性,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不言而喻。玉米收获机行业前景分析研究显示,玉米的全程机械化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而要实现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机收成为发展的瓶颈。以下是对我国玉米收获机行业前景分析:
大力推广玉米收获机
我国玉米分布广泛,由于各地气候、墒情、品种、耕作习惯、农艺有很大区别,给玉米收获机械化发展带来诸多障碍。农业机械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以上,而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为38%。为了突破这一薄弱环节,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对农民购买农机具予以扶持。
1、需求拉动。随着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玉米人工收获和秸秆处理成为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其劳动量占整个玉米生产劳动量的55%左右。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向城镇,许多地方的季节性劳动力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农民迫切需要通过机收手段提高生产率,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对玉米机收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拉动玉米机收快速发展。
2、政策推动。农机购置补贴优惠政策实施5年来,中央财政的投入逐年加大,由2004年的7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并且补贴向玉米机收装备倾斜。这不仅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农业装备水平,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推动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科技进步与发展。
3、效益驱动。农民购买玉米收获机不只是为了减轻劳动强度,也是一种投资赚钱行为。所以开发生产玉米收获机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技术先进、效率高、价格低,让农民购买得起、使得好、收益高,用效益驱动玉米机收快速发展。
4、示范带动。针对农民对玉米收获机械化认知与接受能力低的实际,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要加大对拥有玉米收获机的农机大户及农机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提高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以示范带动促进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市场表现越来越好
玉米机收获市场虽然没有出现如估计的几何级数增长,总体的增幅仍然比较大,政府和企业都相当满意。玉米收获机市场现状趋势分析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全年4行机销售量在6500台左右,增幅约35%;3行机总销售量约6000台,增幅超过了50%;2行机的增幅最大,但销售数量很难统计;背负机主销区域为吉林、辽宁及中原部分省份,销量1万多台。
不过,玉米机产品总体性能可信赖、功能较齐全、质量有提高,行业水平整体得到提升。
如今的玉米收获机除了对不同农艺的适应性进一步增强,剥皮技术不断得到完善,收获功能更加齐全的同时,产品质量也有了显着提高。
玉米收获机行业前景分析显示,前几年玉米收获机的质量很不稳定,一直是农民投诉的热点,也是企业担心的焦点。2011年3行机和4行机,尤其是4行机的质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连续无故障作业时间大大增加。特别可喜的是,2011年全国没有出现批量的质量事故和集中的质量诉讼。
影响因素
在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这我们称之为主流的影响因素之外,与小麦机械化收获发展相比较,还存在一些非主流的影响因子,一直困扰着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
玉米收获机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比较分析报告发现一些经销部门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不考虑农民利益,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以实现利润和收费最大化。在推广、推荐产品时,极力向用户推荐大型、顶级的机型。这些机型一般都是价格高昂,经销商的利润相对较高。由于农民在玉米收获机购买中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以及主管部门往往站在经销部门利益一边,因此,农民常常难以选择到性价比合理的机型,从而自身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
玉米收获机行业前景分析调研发现,一些地区在玉米收机推广过程中,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采取一些技术、贸易方面的限制政策,保护本地企业、本地产品。比如,要求产品地产化、对不同地区产品采用不同的补贴标准等措施。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实际上保护了落后,最后“倒霉”的还是农民。他们只能在一些农机部门划定的圈圈内选择产品。
农机补贴工作没有实现真正解难解急的目的。一些地区在使用农机补贴资金中,补贴没有重点主次,缺少计划性、目的性和导向性,没有重点,花完为止。不是根据本地区薄弱的环节来重点推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而是力争花完资金为目的。没有把玉米收获机化发展作为重点,因而,没有为下半年才启动的玉米收获机市场预留补贴资金,也就谈不上提高补贴额度,向玉米收获机倾斜等等。这使得补贴资金的导向性大大减弱,也影响了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
如果想获得更多玉米收获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请查看农业机械行业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