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降速,经济的放缓也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了外部影响。经过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与成长性,成为世界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一个看点。以下对2017年艺术品行业概况及现状分析。2014年国内GDP的目标是在7.5%,但最终的数字可能还会略低于这个目标。7.5%已经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速倒数第二低的一次。宏观经济的放缓会直接影响到每个个人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主体的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而艺术品市场是一个信心市场。买家的信心决定了他们是否会产生进场,也影响到流入到艺术品市场中的资金量。
2017-2022年中国艺术品项目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表明,在当今艺术全球化的大潮之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改变现状,取得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以及政府的支持与配合。艺术品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日益火爆。艺术品收藏、投资成为艺术品爱好者的目标。其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应看到,艺术品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竞争,艺术品投资受到鉴赏能力、市场变化的影响,收益甚微,挫消了一部分投资者的积极性。因此对于现代艺术品发展来说,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主题。
艺术品市场要素平台的建立是艺术品市场发展的结果,文交所是艺术品市场要素平台发展的典型代表,也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可以说,文交所的发展是要素市场平台发展的缩影。基于中国艺术品市场平台创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多个方面。
艺术品市场要素平台由概念到业态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文交所为例,据统计,2015年,文交所平台交易规模达1.5万亿元,而2016年,文交所平台交易规模则突破了3.9万亿元。在平台化资产电子交易的带动下,2015年艺术金融产业的规模已超出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业的总成交额。而2016年,艺术金融产业的规模已达到986亿元,超出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总成交额的近2倍。在此之前,谈及艺术品市场便习惯性谈到拍卖业,却很少谈及其他业态,尤其是文交所,但面对当前艺术金融发展的规模,应对此种现状有所思考、判断和改变。
文交所对市场与产业的融合能力不强是值得思索的问题之一。虽然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规模达到近1000亿元,超出中国艺术品拍卖业总成交额近2倍,但对市场和产业的带动能力并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在艺术金融产业发展中,传统金融业的参与度非常低,只占到15%至20%左右的份额,而大部分都是平台资产化交易所贡献的份额,占到80%至85%。另外,平台化交易贡献的额度,比如邮币卡的交易,虽然可以达到3.9万亿元的规模,但投机性较强,且这些交易多在封闭的平台内进行,因此,对市场与产业化发展的融合力和促进力不强。
另一方面,作为文化产业要素平台的机构,尽管文交所已创造巨大的交易额,但并没有清晰地看到其带动具体的产业。因此,我们说它对市场与产业的融合能力不强。
另外,对平台的定位与认知偏差较大。像文交所这样的艺术品要素市场平台,是为市场和产业提供要素交易和配置进行服务的,其应发挥安全、高效且低成本的平台化服务功能。而以目前文交所的发展情况来看,在这一方面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而是在市场投机性因素的导向之下,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了电子化交易的发展上,使平台定位出现了偏差,也导致对平台的认知出现了偏差。
同时,平台创新的功能取向过分单一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平台的发展过度重视和强调实物电子化交易,过度注重邮币卡标的物板块的交易,这会使平台的创新发展陷入失衡的状态。
还有,综合化服务平台缺失。艺术品要素平台由于艺术品资源的特性,要求更多地发展综合性服务功能,而当下的平台创新并没有体现或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服务功能的作用。
除此之外,基于平台创新能力不足,很多要素平台的发展由于理念、投入、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在对艺术资源的确权、评估、鉴定等方面,以及与金融体系、产业支撑体系的对接等方面,并没有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只在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等小板块有所进展,这反映出创新能力上存在的较大缺失。
另外,“综合服务平台+互联网”机制尚未打开更大空间。实际上,艺术品要素平台与互联网的结合会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但是,由于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方面的创新发展并没有更多亮点性业务出现。
2016年来,艺术消费将艺术品市场从小众市场变为大众市场,而艺术消费主要以艺术的创意产品和艺术衍生产品为主。
中国艺术家民间收藏更加关注艺术品鉴定评估及规范的艺术品市场体系建立。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公开、公正、公平和规范的面向全社会的文交所,以此来引领中国文化艺术品的发展和价值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