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本应该是一个高大上的行业,收入高、受尊重、很体面。但近些年来,医患纠纷高发,红包、回扣等负面事件不断,百姓对医生的评价、医生的自我价值感双双下降。医生这个曾经被认为“高大上”的职业,目前在人们眼里的形象已开始逆转。以下是对医生行业现状分析:
中国医生成长缓慢
“过去,毕业生分到二级医院后,直接进科室。由于专业科室知识面相对窄,加上二级医院病人没有三级大医院多,医生临床实践机会相对少,因此一般需要成长四五年,再送到三甲医院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说,“但是二级医院不可能把所有医生都送出去培训。这也是百姓看病不愿去基层医院的重要原因。”
“同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分到不同医院,若干年后就是不同水平。” 瑞金医院院长朱正纲说,原因在于以前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各地区、各医院“各自为政”,培养出的医生缺乏“同质性”。
在美国,一个医学生毕业8年左右,临床水平已经达到相当程度;而中国医生呈现缓慢上升的成长轨迹——大概20至25年后,中美医生成长曲线基本汇合,这说明,我国医学院的培养质量并不差,差的是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宇博智业了解,“国内外的医疗卫生实践证明,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还需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培训。”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黄红说。
医护行业资格考试成全国最冷门职业之一
湖北省2010年医师资格证报名人数为 39810人,2011年为 31432人,2012年为28732人,2013年为27141人。去年比2010年减少了12669人,减少约三成。据了解,1999年起,我国首次组织医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第一年报名人数不足两万,随后持续上升,2004-2008年增幅最大。然而从2011年开始,报名人数首次掉头向下,年年递减。预计今年报名人数仍不超过3万。
与报考人数减少相印证的是,智联招聘发布的2014年春季求职统计报告中称,今年全国最冷门的三大职业,排在首位的就是医护人员,其竞争指数为13.7,也就是说,一个职位只有13.7人去参与竞聘。而最热门的财务人员竞争指数达到151。武汉招聘市场上,所有职业的平均竞争指数,也达到了45。
更多医疗行业研究报告请查阅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行业深度调查分析及生产技术工艺研究报告》。
工作压力大难享休假难
专业的医疗网站曾对2000多位医生做过调查,近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12个小时,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50%的医生工作日平均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小时,超过50%的人从未享受过年假。
据宇博智业了解,目前北京大医院出门诊的主力是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家,以北大医院为例,副高以上的专家号占六成。而这部分医生往往需要医、教、研并重,他们的时间基本上都被工作填满了。
对于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说,节日休假的概念显得有些奢侈。“节假日科室都是和平常一样排值班,我们最多的一个护士已经攒了108天假,但知道科室忙不过来,有困难都尽量自己克服,轻易不提休假的事儿。”包艾荣说,前段时间科里有个护士的孩子发高烧,为了白天能在家照看孩子,她把自己那段时间的班次全部调成了夜班。
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影响
杨宏艳说,由于精神压力和劳动强度大,加上长期接触病原体和药物,医护人员的免疫力都会下降,腰椎突出、膝关节髌骨软化、胃溃疡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很高,工作强度偏大的急诊科甚至曾有多位护士流产。“前一阵自己居然得了带状疱疹,要知道这可是‘老人病’呀。”
北大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白文佩介绍,自己曾参与了2009年2月~2011年8月开展的北京注册护士健康调查研究项目,对北京市20家医院1686名40岁~55岁在职注册护士进行更年期健康症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中年注册护士37.83%有更年期综合征,逾八成护士感到疲乏。
白文佩表示,疲乏与护理人员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和频繁值夜班扰乱了生物钟有关。宇博智业了解,要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需不断接受各类职业培训及考核,这也给护士带来了很大压力。此外,护士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患者,要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各种要求,要处理好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等,易导致其心理负荷过重和身体疲劳。
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
姜玉武说,医生的心理一定是非常坚强的,因为每天都紧绷着神经,不管身在何处,总也摆脱不掉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常常吃晚饭时会忽然琢磨起来,上午的某位患者我处理得有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79.8%的医务人员反映工作负荷重,认为工作压力过大者达33%,近1/4的调查对象情绪方面有焦虑和沮丧感觉,中重度抑郁发生率为24.7%。
该调查还显示,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现象普遍,在城市三级医疗体系中以三级医院最为突出。医务人员平均每周工作50.6个小时,远超过每周40个小时的法定劳动时间;平均每个月要值6个夜班。
与此同时,执业环境却每况愈下。在城市三级医院中,58.1%的医务人员认为近年来社会地位降低了,59.5%认为患者信任程度降低了,53.2%认为执业环境差,92.7%认为有防范患者的必要性,仅有32%的医务人员表示愿意为病人尝试有风险的技术。
小病压垮“大医生”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主任姜玉武认为,一个人哪怕是感冒发烧,也想找最好的医生来看,这是人之常情。医生能够理解。但是对于社会来讲,这种非理性的就医加重了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是压垮大医院医生的原因之一。
“我的患者中至少有80%是可以由其他医生甚至较低年资医生看的。我很感激患者对我的信任,但是如果大病小病都看专家,疑难重症患者就会更难挂到专家号。”姜玉武说。
2009年,陆春雪随辽宁省“两癌”筛查临床专家组给基层医生做培训时发现,一些基层医生连最基本的业务都荒废了。据宇博智业了解,“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基层医生接触的患者少,业务水平自然得不到提高,患者就更加不信任基层医生,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