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生被患者袭击的血案频频发生,引发全社会对医生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医生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粗略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发生至少8起医生被打事件。在医患冲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曾经的白衣天使何以变成付出太多、所得太少、压力太大、名声太差的矛盾人群?以下是对我国医生行业分析:
一、我国医生行业现状
1.医疗纠纷导致流血事件频频发生
每年医疗纠纷近万起,7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全国医生数据库统计显示,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了22.9%。单2006年在中国内地就发生9831起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事件,打伤医务人员5519人,造成医院财产损失超过2亿多人民币。在调查的326所医疗机构中,321所约98.47%的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医疗服务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在医疗纠纷发生后,有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6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的恶性倾向。
2.工作负荷严重超载
超过四分之一的医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由于中国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医生工作强度之高在所难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调查报告调研显示,49.2%的医生每隔4至5天就要上一个夜班,76.1%的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80%的人工作中顶多只有10分钟的时间休息。此外,参与调查的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其中,18%的人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长年高负荷工作,中国医生“医不自医”的情况十分突出,超过1/4的医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已是健康人群的两倍。
2.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据医疗服务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统计,在中国,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医生人数是1.75人,而每千人农业人口的医生数只有0.47人(早在2005年,美国的人均医生数是每千人3.59个,法国3.37,英国2.2,韩国1.6)。由于中国医务人员编制由当地卫生部门统一计划,当病人增多时,医生给每位患者提供合理质量的医疗服务就很难保证。此前有报道调查医生就诊时间发现,眼科医生包括使用检查仪器在内,每位患者耗时 5分钟,内科医生问诊时间平均7分钟。“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这样的抱怨常常发生。
3.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下大把时间的浪费
写病历占用60%上班时间,诊断和治疗难分身中国医生要处理的病人多但却缺乏效率,由于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常常是大量时间、精力被用来完成与治病救人无关的事。
在这一方面,美国的医护人员显然要轻松很多,他们很少会做这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脏活累活”。美国医院里医生和护士加在一起一般只占医院总人数的 50%,其余人员都是辅助人员和行政人员。有将近50%的美国医生每周的文书工作在9小时以内,超过20小时的不到15%。合理的医生和护士比例能有效减轻医生的负担。美国医院内,医生与护士的比例大约为1比4,而中国医院的医生与护士比大约为1比1.5。
4.收入远低于国际水平
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在中国,医生的收入可能在社会整体收入中排名在中上水平,但考虑到成为医生所投入的教育成本以及救人性命创造的价值,医生薪酬仍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医生的收入水平。中国医师协会2011年最新的医师执业状况调研发现,95.66%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相符(不相符+很不相符),而其中选择“很不相符”的比例高达51%。
医疗行业是高风险高技术含量的行业,但中国医生的平均工资仅是社会平均工资的1.19倍。2010年美国医生的平均年收入是17.4万美元,医生的收入是普通人收入中位数的3.95倍。日本中年医生平均年收入可达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0多万元),比国民平均收入高一倍多。中国香港医生初入行时的平均月收入就超过5万港币,且会逐渐按年资增加。拥有10年工龄的医生的月收入约10万港币。同比发展中国家印度,当地资深医生每月收入在6万美元以上,而普通医生每月收入也在2万美元左右。
5.医生行业问题多多影响高考专业选报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及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近5成医疗工作人员对执业环境不满,78%的医生父母不希望子女学医最新的医师执业状况调研中,中国医生对执业环境状况的担忧并没有明显改善,近一半(48.51%)的医疗工作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而满意的比例为19.02%。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师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等原因造成了医生对执业环境的负面感观。这种负面情绪还直接影响医师对下一代的职业规划和建议,因为有78.01%的医师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从医,支持、肯定从医的父母仅占6.83%。早先的调查统计也显示,在近10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调查中,几乎无人选择医学,考生们最热衷向往的专业是经济管理。
在美国,不算离谱的工作时间,加上丰厚的收入带给医生的是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和归属感。根据调查,有53%的美国医生对待遇感到满意,护理人员中,也有48%对收入感到满意。在被问到如果有机会选择,还会不会再当医生时,69%的美国医生明确表示会,只有12%的美国医生表示不会。
二、医生职业倦怠问题
所谓职业倦怠,大白话就是厌倦自己的工作。个别人、个别时候偶尔出现是正常现象,如果普遍存在就是异常情况了。尤其是呈现流行趋势,就是社会问题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生职业倦怠的呢?
1.执业环境问题。整个社会环境在精神层面上,要求医生像白求恩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物质层面上,当医疗纠纷发生时,法律又把医生当做“食人间烟火”的普通人,采取“举证倒置”,让医生证明自己无过错,是清白的。
2.知识更新问题。临床医学虽然是落后科学,但随着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临床医学也一直不断的进步,知识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仅中文妇产科专业杂志就10 余种、专业著作上百种、科研论文则数不胜数,学术会议几乎天天有。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工作之余还要浏览、学习、更新知识,否则,就有可能犯错误。活到老学到老就成为医生的生活常态。
3.职称晋升问题。国家对医生的要求是医、教、研兼顾,医生常把这个要求称为“六个量”,即工作量、手术量、门诊量、文章量、课题量、教学量。要想如期晋升,就不仅要量到,而且要保质。门诊防着投诉、工作防着被妒、手术防着失误、文章防着“灌注”、课题防着“篡位”、教学不能怕累。这样的累还在其次,晋升中的不公才是职业倦怠的根源之一。
4.职位竞争问题。当代文化总是强调,不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依此类推,不愿意做院长的大夫不是好大夫,既要做好大夫,又要做好院长(科主任),难免“压力山大”。
5.比较竞争问题。以一个流传已久的段子来说明,“早起是学医和收破烂的,晚睡是学医和按摩院的,担惊受怕是学医和犯案的,没饭点儿是学医和要饭的,男人不着家是学医和花天酒地的,女人不顾娃是学医和搞婚外恋的,随叫随到是学医和发快件儿的,加班不补休是学医和摆地摊儿的,24小时接客是学医和天上人间的,周末节日不休是学医和淘宝开店的,不能说错话是学医和当播音员的,不能出丝毫差错是学医和发射火箭的,打不能还手是学医和做拳击陪练的,骂不能还口是学医和开挨骂网店的,以考试为生是学医和上了高三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学医和搞科学实验的,接受五花八门检查是学医和当上准妈妈的,别人睡着你站着是学医和看守八宝山的,入了行就很难退出是学医和黑社会的,入了行就发誓再也不让下辈沾边是学医和贩白粉的。”在这样的比较中,谁还会热爱大夫这个职业呢。
任凭这种情绪蔓延,必将影响临床工作的开展和临床医学的进程,对既往临床事业的成就的继承甚至是毁灭性的,值得社会各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