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 内容详情
乙醇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乙醇 2000-01-01 00:00:00

  一、乙醇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小麦、薯类和糖蜜等,我国酒精的年产量在420万吨左右。作为一种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酒精(乙醇)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及军事等多种行业。此外,酒精还可以按适当比例和汽油混合得到汽油醇,作为内燃机的燃料。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酒精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优质食用酒精是新型白酒的主要原料。白酒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我国既是酒类生产大国,同时也是酒类消费大国。优质食用酒精是新型白酒的基础酒,据有关部门统计,75%%的优质食用酒精用于调配白酒。随着勾兑技术的提高,新型白酒的质量完全可以与固态发酵酒相媲美,它采用的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原材料价格相对低。新型白酒一般为中、低档酒,价格较低,适合广大消费者,并呈上升发展趋势,从而扩大了优质食用酒精的需求量,因此,为食用酒精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乙醇汽油在我国的推广和使用,使酒精需求量巨增。推广和使用燃料乙醇是我国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是实现我国能源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缓解石油紧缺矛盾、增加能源安全、解决粮食转化升值、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环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开发应用燃料乙醇已成为新的国际潮流。我国已经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到替代能源以及能源环保问题。

  车用乙醇的大量需求对粮食市场影响较大,预测粮食价格将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带动酒精价格的上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酒精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泛,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二、乙醇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1、提高技术含量,使质量达到国际标准

  面对国外日益增加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我国的乙醇产业必须与乙醇的国际先进生产相接轨,这就需要生产单位进行有效的技术改造,调整和提高产品质量,各监管部门也要做好检测和质量监督,对不合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依法进行处理,以保证我国乙醇的质量,实施“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

  与此同时,还需积极推动燃料乙醇新技术的开发,包括新型能源作物培育、纤维制乙醇技术和汽车利用燃料乙醇等技术开发,并且要开展乙醇化工的研究,以适应将来乙醇产业的变革。相关部门加大立项支持力度,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只有大石油公司的介入才能推动和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发展。为此,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在生物燃料、光伏发电等重大科技产业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对重大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研发项目等方面给予立项支持。企业要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在注重自主技术创新的同时,企业应借助科研院所和社会研发力量,加快乙醇产业的升级和新乙醇生产加工技术从研发、示范到产业化的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乙醇生产企业应加强与国外同行的信息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先进的乙醇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乙醇生产效率和总量。

  2、乙醇汽油生产的立法问题和制定我国乙醇行业的生产标准

  ******************************************************************************************。

  3、改变生产模式

  ******************************************************************************************。

  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替代能源产业此时更加显得炙手可热,燃料乙醇正是众多替代能源中的一种,且具有清洁、循环的特点。位于南阳的河南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燃料乙醇业的“老大”,拥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年产50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是国内历史最长、最具代表性的乙醇生产企业。设立于1939年的天冠集团经过69年的发展,成为国内唯一同时拥有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工业沼气三种生物能源产品的企业。

  1、绿色理念做大乙醇主业

  ******************************************************************************************。

  2、循环增值做强“副业”

  ******************************************************************************************。

  3、创新树立行业“风向标”

  ******************************************************************************************。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乙醇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