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我国是全球药材生产销售大国,药材市场广阔。目前我国药材种植品种达200多种,其中六七十种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其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陕西、辽宁、福建等几个省市。那药材市场现状如何呢?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进行个大致介绍吧。
我国早在唐代就开始了中药材的栽培种植实践,清代开始大规模种植中药材,但多品种大量种植始于上世纪50 年代。从药学家试种、商业性栽培、分散个体种植,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栽培基地生产,中药材种植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成长期和兴盛期。目前种植品种达200 多种,其中六七十种已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中药材种植开始向基地培育模式发展。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曾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中药材种植基地的建设,自1999年我国提出中药材GAP概念,2003 年开始实施认证以来,中药材规范化生产逐渐为社会各界所认同。中药材种植的规范化及GAP基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中药材品质和供应的稳定性,降低行业经营风险。
据统计,2014年我国中药材产量达到352万吨,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6.0%;消费量为349.7万吨,消费规模同比增长8.7%。2015年我国中药材产量约为363.8万吨,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3.35%;消费量为350.6万吨,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3%。其主要种植区分布在湖南、贵州、辽宁、福建等几个省市。2015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约5045.5万亩。
如今,药材市场的发展是非常快速的,但是药材供给方面的增长速度还处于是明显跟不上药材行业快速发展的一个步伐,所以出现一个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价格上面就会出现价格上面一个上涨的现象。另外,第二个原因,中药材种植方面,它人工成本近几年来说,人工成本增长是十分迅速,中药材的种植对于人工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近几年来,在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中药材市场经历了几起几落的调整,中药材价格波动异常,整个药市行情水涨船高,这对整个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其主要是国家或地方宏观政策调整。国家先后出台的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西部大开发、沙漠治理、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等重大决策都会引起相关中药材产量的变化,进而出现价格波动。如甘草、冬虫夏草、天麻、猪苓等等的价格突变就是因此缘由。地方政府非理性的政策导向导致价格发生波动。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对药材市场现状的大致介绍了,希望以上内容能够给您带来帮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