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材料 内容详情
新型稀土材料发展现状
 稀土材料 2018-07-18 11:36:53

  新型稀土材料在我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优势,我国是世界稀土资源储量最大的国家。多年来我国已经为世界各国供应了大量的新型稀土材料产品。以下是新型稀土材料发展现状分析。

  稀土元素最初是从瑞典产的比较稀少的矿物中发现的,“土”是按当时的习惯,称不溶于水的物质,故称稀土。以稀土元素为材料的叫做稀土材料。

  到目前为止,中国仍是世界上稀土最丰富的国家。全国已有22个省(区)先后发现一批稀土矿床,98%的稀土资源分布在中国的内蒙、江西、广东、广西、四川、山东等地,具有北轻南重的分布特点。根据相关数据,截止到2005年,中国稀土资源探明基础储量8731万吨(ReO),资源量6780万吨,约占世界55%(但是随着世界新稀土矿床的发现和中国已探明稀土资源的大量开采,这一比例正在下降,估计目前约占35%,而且还将继续下降)。

  中国多数稀土企业分布在大型稀土矿山所在地区。中国目前拥有稀土冶炼分离企业100家。稀土分离能力保守估计已经达到17万吨,实际可能超过20万吨。其中稀土金属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5万吨的水平,其中单一稀土金属的年生产能力达3 万吨。混合稀土金属的年生产能力约为2 万吨。以区域稀土资源为核心,中国稀土产业形成了三大基地和南北两大稀土生产体系的格局。

  2001-2012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产量不足1万吨到2012年的9.62万吨,11年期间增长了近10倍。2010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为82600吨(实物),比2009年增长48.56%,其中:烧结钕铁硼磁体78000吨,较2009年增长50%;粘结钕铁硼磁体4000吨,较2009年增长33.33%;钐钴磁体600吨,与2009持平。2011年,我国稀土永磁材料产量8.85万吨,已超过世界总产量的85%,粘结钕铁硼的产量为4400吨左右。2013年,我国的稀土永磁材料为9.43万吨。根据2018-2023年中国新型稀土材料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可以看出新型稀土材料发展现状:

  首先,我国有着丰富的稀土资源,其中包括内蒙古包头的混合型稀土矿,四川的稀土矿和南方的中重离子稀土矿,这些稀土矿的储量非常丰富,约占全球比重的一半以上,其中南方的稀土所占的比值甚至在全球该类稀土总量的80%,我国稀土的产量不仅有保证,质量也非常高,能够满足全球的稀土精矿需求的90%。其中稀土矿中含中重稀土已经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方便开采,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珍贵并且罕见的重要矿产资源。

  其次,我国在稀土开采上拥有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和政府加大了投资的力度,相关的稀土行业不断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技术和稀土的开发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就以稀土的采、选、冶和分离这几个方面出发,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采和选矿技术。尤其是在分离和冶炼技术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发展创新产业,稀土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值至少能实现1:24,可能和世界一小部分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对稀土的深加工这块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是差距是在不断的缩小,稀土发光、研磨、贮氢和催化材料上,已经从当初单纯的模仿国外技术阶段,走入了自主创新的阶段,并逐步实现了生产的产业化,相关的产业链技术已经从整体上获得了提升。

  最后,我国稀土的市场发展迅速,之前稀土主要应用在冶金、石油化工和轻工业等方面,但是在最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技术创新企业的投入,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加以扶持,稀土的市场开始朝着高科技和尖端技术的产业上发展,稀土材料更多的是被用在发光和超导材料较多,需求也占到稀土需求的一半以上,按照这种发展的趋势,在很短的时间里,有望发展到70%。

  2012年6月20日 《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指出,中国稀土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稀土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有效保护、合理利用。针对稀土行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稀土行业的监管力度。 此外,白皮书明确了稀土业发展的四大原则: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坚持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综上所述,我国新型稀土材料产业目前主要目的是保护环境,改变国内稀土产业散、乱、小的混乱局面,使稀土产品价格提升到一个合理的区间,这样可以使得新型稀土材料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度加强。对促进我国新型稀土材料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以上就是新型稀土材料发展现状分析。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稀土材料相关研究报告
稀土材料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