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传媒产业呈现整体繁荣,局部下滑的局面。相较我国其他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传媒产业规模还比较小,对GDP的贡献率仅为1.5%,但近年来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以下为文化传媒行业产业值的详细分析。
产业形态亦是产业发展趋势的重要风向标。中国电影产业和新媒体发展欣欣向荣。电影产业是资本驱动型产业,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化程度高,成为民营资本的天堂,热钱不断挤入,推动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电影银幕数量连续五年增长率超过两位数。互联网发展则突显出从爆发式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的特征,网民人数的年增长率在2012年达到高点73%后趋于平缓,但增长率仍维持在两位数。
在2015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呈现的几大特点中,《报告》显示,在报纸方面,“断崖”仍在继续,报业面临“生死时速”。2015年传统报业的“断崖式”下跌仍在持续,全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与2014年相比下滑了41.14%,其中都市报类下滑幅度最大,已达到50.8%。相对稳定的订阅市场在2015年也出现了加速下滑的趋势。传统报刊读者数量和广告收入的双下滑使得近年来报刊经营举步维艰,与之相应的停刊和休刊已成为传统报刊行业的一种“新常态”。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中国停刊或休刊的知名报纸数量约为10家,而2015年这个数字扩大到30家左右。
WWW站点数量的逐年递减显示出互联网无序扩张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集中度提高,各子行业的竞争格局逐渐明朗和稳定。而中国广告经营单位的数量近三年来都在大幅增加。一方面说明广告市场的活跃,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集中度较低,市场还不够成熟。
与此同时,无论是从受众规模,投资规模,还是从业内企业的数量看,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呈现发展滞缓和衰退的趋势,报刊种数、广播和电视台的数量近六年持续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受众规模收缩,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传统媒体经营不善,难以为继,大型传媒集团为了追求规模效益,进行跨区域的兼并重组。然而,报刊、广播和电视历经多年发展,仍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和细分市场,也保存有相当的竞争实力,因此,平面、广播、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四大传媒产业板块鼎力的局面还将持续。
而随着全媒体进程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介形态、终端及其生产也更加专业、细分。一方面表现在媒介形态的分化:单一的印刷报纸已经分化成了印刷报纸、手机报纸、数字报纸等多种产品形态,广播电视分化成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更丰富的产品形态;此外,媒体终端的多样化也带来了传播网络的分化,如手机媒体、电子阅读器、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分别依赖不同的传输网络。
另一方面是媒介生产流程的专业化细分:在全媒体时代,由于生产复杂度的提高,更有可能导致产业流程的专业分工和再造,出现信息的包装及平台提供者走向专业化的趋向;而当前,在数字报纸、电子杂志、手机媒体领域,专业化的趋向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