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营销 内容详情
微信营销市场规模
 微信营销 2018-03-23 15:25:45

  微信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朋友圈、微信公众号也逐渐扮演着广告投放平台的角色。微信在经历了“连接个人”阶段的跑马圈地后,开始了“连接企业”,微信营销随之兴起。以下对微信营销市场规模分析。

  微信营销市场规模分析,微信公众号活跃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优质公众号价格大幅攀升。2016年度微信的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89亿人,同比增长28%;微信公众号数量达1206万个。2015年以来自媒体投融资案例及金额持续增长,多个微信公众平台获得融资。

  微信/WeChat月活跃用户数

微信营销市场规模

  基于微信公众所建立起的O2O、电商等生态正在不断壮大,正迎来商户数量和商户服务能力爆发性增长的阶段。2018-2023年微信营销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表明,微信已经带动的生活消费已经高达110亿元,主要集中在娱乐、公众平台、购物、出行和餐饮5大方面,未来拟撬动千亿市场。现从三大模式来分析微信营销市场规模。

  1.O2O模式———二维码、扫一扫。

  O2O模式也可以称为离线商务模式,即利用线上营销线上购买来带动线下经营和线下消费。主要方式包括折扣、预订服务、提供信息等,把线下实体店的信息推送给线上客户,将他们转变成自己的线下客户,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必须到实体店内消费的服务,比如餐饮店、美容店、健身房、电影等。对于用户而言,这种模式可以获取更多商家信息,能够更加便捷地在网上直接向商家进行咨询并且参与预售活动,可以获得相比线下较为便宜的价格,还有一系列优惠活动;而对商家来说,这样的模式能够扩宽宣传渠道,吸引更多消费者前往店内消费,推广效果也有迹可循,每一笔下单数据最后可以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跟进,而且线上和客户交流更加便捷,能更准确地掌握客户心理,了解客户需求,而且能降低宣传成本,减少租金支出等。这种营销模式的核心是在线支付。对于微信而言,即利用二维码扫一扫的形式进行支付。微信营销市场规模指出,二维码发展至今其商业用途越来越广泛,微信自是顺应潮流和结合O2O展开商业活动。主要做法是将二维码图案置于取景框内,微信就会帮助你找到对应的好友企业二维码,加入后便可以获取推送的信息咨讯、折扣优惠等一系列消息。

  2.F2F模式———朋友圈。

  F2F模式即面对面营销,微信商家可以直接通过与目标群体的沟通了解客户群需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客户,注重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量身定做的服务。通过直接一对一沟通,对用户的数据包括个人信息一目了然,甚至可以直接对准消费者,了解他们的个人需求和想法,再提供相关服务。这样的营销模式是传统营销平台很难实现的。比如微信中典型的“朋友圈”模式。微信和微博、QQ等其他社交网络既有相似性又存在明显的区别。微信营销市场规模表明,微信的朋友圈和微博相比,它的信息流通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受众群基本是一个圈子里的好友,商家和客户之间关系更为对等,这种模式推广精确性高、针对性强、互动性良好,主打口碑营销。此外,F2F模式也可以帮助商家直接跳过中间商这一环节,直接与客户沟通,大大减少了商家成本支出,有利于企业第一时间收回现金流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在品牌宣传上也可以跳过媒体渠道,直接进行推广宣传,对于商家而言,可以在整体推广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品牌的控制权和传播权。这些都有利于商家第一时间把自己的品牌形象传达给终端客户和消费者。

  3.自媒体模式———公众平台。

  微信营销市场规模分析,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下,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别人共享信息咨询。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不再局限于单向传播,而是网友间可以增强互动,更准确地传达意思。这种模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使用者参与度更广、更高。而且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发布信息实现宣传推广。比如“欧派电动车”,一直在微信保持着高曝光率,微信里面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吃喝玩乐无所不有,有时还搞一些小游戏、“轻松骑行游”活动等等。这类型的账号就是以互动性极强、参与形式丰富和高效产品贴合度为特点,通过官方平台使欧派品牌形象更加丰满。粉丝不仅活跃度提高,还可以有奖品拿,这样的方式无形中促进了推广和品牌知名度提升。

  总体而言,现在微信营销行业现状是,发展迅速如火如荼,不过微信营销行业还是处于不断完善当中,相信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它会给互联网营销领域带来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微信营销市场规模分析,微信作为移动电子商务终端设备的成熟产品,凭借着广大的用户群体,通过服务用户生活的营销方式最大化地实现产品价值。微信营销凭借着微信用户群的不断发展壮大,势必成为移动互联网销售的领导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微信营销相关研究报告
微信营销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