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内容详情
生态治理市场占有率分析
 生态治理 2017-12-19 13:23:42

  环境问题错综复杂,从表面上看,它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副产品,实际上它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矛盾冲突。中国采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尤其是重化工业的高能源、高污染,加剧了能源和资源消耗速度,破坏了生态环境。下面对生态治理市场占有率分析:

生态治理市场占有率分析

  生态治理市场占有率分析一、政府是生态治理的主导性力量

  政府是生态治理的主导性力量,在政府主导下,中国成片生态城市群逐步出现。自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广大群众和致富奔小康的客观要求,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形势已经十分严峻,自然生态破坏呈加剧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保护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各级环境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防治乡镇工业和农药、化肥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治理生态退化区域,强化对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管理,预防新的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工作,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使生态恶化趋势有所控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各地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在生态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些地区开展了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和生态城市的建设,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为加快生态建设的步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生态示范区域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国开展。自1995年至2010年,在政府主导下,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推广了六批,共有389个城市。政府主导下的生态治理成就是显著的。

  生态保护从试点中的各个点,逐步向全局推进。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态保护带。其中长三角地带的发展最有代表性,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示范城市由个别城市开始,继而向全局扩展,直至两省一市在长江三角洲地域建成生态环境保护区。

  无良好生态,则发展失去了意义。基于此,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一而再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在政府主导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人类文明的范式,从此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有其内在原因,“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的结构性特征。工业文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决定了,生态危机是工业文明的必然产物。在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内,环境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正因如此,政府依靠工业文明是无法彻底解决其本身结构性的矛盾的,出路是:在政府主导下,“只有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人类才能从总体上彻底解决威胁人类文明的生态危机。文明范式的转型,是人类走向生态危机的必然之路。”

  生态治理市场占有率分析二、市场是生态治理的补充性力量

  从生态治理的成效来看,治理局部有效、整体失效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建设良好生态,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它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投入到生态治理中来,市场是政府生态治理的重要补充力量,我们应该认识到市场力量的重要性。

  1.市场主体是对政府生态治理力量的重要补充

  从市场主体方面来看,持续的生产过程逼迫资本不断扩张,要么积累,要么死亡。“过去,这种积累一直靠全球环境不断被系统地剥夺其自然财富得以维持。环境被蜕变成了索取资源的水龙头和倾倒废料(经常是有毒废料)的下水道。所以,过去500年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市场主体拥有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在资本生产过程中不断扩张,是资本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危机伴随这一过程。

  当生态危机出现后,政府首先觉醒,政府反映公众需求,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的角度,领导社会全面地进行生态治理,阻遏生态恶化的势头。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就是阻遏生态恶化的重要措施。政府的这种主导作用,已经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仅有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

  市场主体是制造生态危机的主要源头,离开了市场主体的参与,政府生态治理的成效是有限的。必须进行市场主体的工业化再生产方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既需要政府外部力量的挤压,也需要市场主体的自觉参与和主动选择。市场主体选择一种与生态更加协调的再生产形式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新的发展形式追求适度,而不是更多。它必须以人为本,特别是更优先考虑穷人而不是利润和生产,必须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确保长期安全的重要性”。涉及到企业与生态协调地总体发展战略的选择,没有企业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

  2.市场机制是对政府生态治理手段的重要补充

  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市场机制对市场主体的调节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市场机制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市场主体,使他们去达到政府所要求的生态治理的目的。诚然,政府“看得见的手”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这种作用必须与社会的自然冲动保持一致,“人们渴望繁荣富强,任何干扰这种愿望实现的自然保护体制,最终必将遭到他们的拒绝”。当人们看到大量的自然物种不断消亡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出现这样的主流思想:有必要强制行使高于民主国家立法认同的权利,以控制人们对生态的破坏。事实上,“看得见的手”在行使这种强制控制时,往往成效有限,因为人们会有意无意间产生抗拒,抑或排斥。

  因此,相对强制力量实现生态治理来说,利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同样也可以取得生态治理的成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利用市场机制来补充政府生态治理。政府政策向生态产业倾斜;巨资投入新能源,打造经济新引擎;实现碳关税,控制碳排放等等。当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生态治理的经济政府后

  ,市场机制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市场会引导市场主体更多地投资于少污染、低碳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政府有效利用市场机制作为补充手段的前提下,生态治理成效会更高,“一项好的设计使人类摆脱与荒诞的破坏性行为的神经质关系,从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更加现实与持久。创造美的愿望是一种尚未开发的动力,它不仅存在于社会也存于商业”。市场机制作为政府生态治理手段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来,市场机制相对于政府行政强制手段来说,它更易被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而千万个市场主体的积极行动是形成良好生态、实现美好中国所必不可少的。假如政府将处置死猪等废弃物,利用市场机制变为“有利可图”的生态产业,市场主体自然不会往河道抛弃死猪了。

  3.市场规则是对政府生态治理方式的重要补充

  政府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必须重视、遵循市场规则,任何使生态恶化逆转的计划,如果需要改变整个市场动态,那都是推行不下去的。“我们都有强烈的本能到市场选购,以最低的价值购买相对高质量的产品。我们不能一味要求人们为拯救这个星球而多掏腰包。在有些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这种做,而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力不从心。”

  不管人们主观的想法如何,市场规则总会约束市场主体的行为,市场主体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其是否承认生态危机。他们不顾忌“今天的行为是在掠夺子孙的财富”,即使不顾及代际公正,他们仍然可以致富,相反,若他们以生态伦理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其对手没有这种约束,这对他们来说并非好事,因为无形中增加了生产的社会责任成本。由此可见,“将使我们摆脱失控的经济破坏的商业行为,尽管在自然的原理上是合理的,但按照经济的标准却是不合理的”。参与市场活动的人们也是如此,政府很难让人们做到为了保护地球而多掏腰包,即使政府在某种程序上让人们承担了“生态责任”,也不可持续,因为市场规则总会引导人们“趋利避害”。

  遵循市场规则、利用市场规范,是政府生态治理方式的重要补充。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一个悖论:自由市场一般认为是高效的,但是它影响到环境时的整个经济情况是低效的。其原因是市场擅长于定价,却不擅长反映成本。今天的市场主体的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危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没有反应出产品或服务的真实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成本——自然的价值——没有反应出来。因此,政府遵循市场规则,就得充分利用市场规则。按市场规则办事,就应将“自然的价值”计入成本,然后引导市场按“市场规则”交易,这才是有效地保护自然的手段。市场规则可以成为政府生态治理方式的重要补充。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生态治理相关研究报告
生态治理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