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景观建设行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紧密相关,主要为城市绿化与园林建设。生态治理力度空前,助力园林打开成长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了“水十条”等一系列政策力推水环境治理,助力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投资加速增长。以下对生态治理市场现状分析。
2017-2022年中国生态养殖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表明,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不良影响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加大生态修复投入以保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20%提高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目标。有关部门已开始重点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土整治工作。生态修复已成为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 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 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 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程度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 t,除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大部分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
农业生产中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应用,形成农业面源污染,又称农业非点源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重金属以及其他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质、土壤颗粒等沉积物,从非特定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污染,尤其是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漏造成水域环境污染。农业生产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而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大、隐蔽性强,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控制难度大。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新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正在形成。一是在工作格局上,从环保部门的“小环保”到党委、政府主导的“大环保”转变,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在工作目标上,从主要抓污染物总量减排,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同时兼顾总量减排转变;三是在监管对象上,从以监督企业为重点,向督察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监督企业的“督政”与“督企”并重转变;四是在监管手段上,从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主,向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制度一起抓转变;五是在工作方式方法上,从以自上而下为主,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转变,强化信息公开透明,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坚持并继续运用好这些做法和经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