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内容详情
2017年中国人参市场分析:价格遇冷 消费量低
 人参 2017-02-07 13:30:53

  人参一向被世人视为药中上品,有“百草之王”的美誉。人参“大补元气”时虽或有“饱大半天”之效。但由于上游市场散乱、药店渠道重视不够、消费者认知度低以及价格高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人参人均消费量低,市场价格遇冷。以下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2017年中国人参市场分析

  人参市场之困

  上游市场:散乱

  药店渠道:重视程度不够,店员专业知识普遍欠缺

  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低,不愿吃、不会吃、也认为吃不起

2017年中国人参市场分析:价格遇冷 消费量低

  产地人参价格遇冷

  吉林省是中国人参主产区,当地人参价格从2010年开始大涨,在2014年达到历史高点之后,从2015年开始下跌。业内人士预计,今明两年,人参价格可能还会进一步走低。继去年鲜参价格下跌之后,今年干参的价格下跌幅度确实很大,而且年初至今的销量始终低迷。不论是人参种植户,还是经营人参生意的,都为此感到苦恼,压力也较大。

  大多经营人参鹿茸等特产的商行也表示,产地的人参降价之后,零售环节的人参肯定也要跟着降价,因为之前进货价格比较高,所以现在一些人参产品的销售就是赔本赚吆喝。即便如此,买货的人也不多,生意有些清淡。

  人均消费量低

  我国是全球人参生产大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但人参消费总量却不高,十年间需求量增长不到一倍,与韩国每年人均400克消费量相比差距巨大。

  我国人参产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全国各人参主产区掀起了种参高潮,人参种植面积和产量翻倍增长。

  同时,在2012年前,人参只能作为“药品”流通,行业规模有限。直到批准进入食品领域后,人参在国内才逐渐打开市场。

  不过,对于食用人参,我国消费者认知与韩国有很大差别。国内消费者认为,人参不能轻易食用,会上火,只有在秋冬时节用于进补。而韩国人认为,人参是高级食品,老少皆宜,无任何副作用。

  消费观念的差别,导致两国人参行业相去甚远。据报告大厅《2016-2021年中国人参产品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数显示,我国人参产值仅占全球的10-20%,韩国人参产量是我国的10-15%,但产值却是我国的3-4倍。

  四大举措做强人参产业

  实际上,韩国人参产业在资源方面远不如中国,只是在产业运作、消费者观念等方面优于国内。未来,需多种举措并举做大做强人参产业。

  首先,推动人参产业资源整合,加强产业链管理,争取国家话语权及定价权。同时,向国家标准接轨,进一步促进中国人参出口增长。

  其次,树立人参产业市场公信力,引入业内领先的标准化控制体系,确保有效控制上下游人参产质质量。只有高品质人参,才能更好地扩大国内外市场。

  第三,增加人参产品科技研发含量,增强人参品牌意识,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高科技含量提高,有助于人参全产业链价值与价格提升。

  最后,加大文化推广工作,推动消费者传统消费观念转变。人参产业要保持与政府沟通,利用政府背书,推进人参作为药食同源产品面向广大消费市场。

  结语:

  人参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尽管目前行业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但是其广阔的前景的有目共睹的,也是桌的人参厂商所无法舍弃的。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人参相关研究报告
人参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