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灶 内容详情
2025年燃气灶行业投资分析:燃气灶行业投资为行业能效升级
 燃气灶 2025-11-07 15:03:41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5年新国标将家用燃气灶具一级能效热效率要求从 63% 提升至 70%,推动行业掀起能效升级浪潮。聚能盘锅架作为突破传统燃气灶 65% 热效率瓶颈的关键技术,其在标准测试与实际使用中的性能差异、成本效益平衡问题,成为行业投资决策的核心关注点。通过系统试验与数据测算,这项技术的能效跃升潜力与市场落地挑战得以全面呈现。以下是2025年燃气灶行业投资分析。

2025年燃气灶行业投资分析:燃气灶行业投资为行业能效升级

  一、燃气灶能效升级背景:标准驱动与技术瓶颈的碰撞

  《2025-2030年中国燃气灶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规划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指出,新颁布的国家标准 GB 30720-2025 明确规定,家用燃气灶具一级能效的热效率需达到 70% 以上,较原有标准提升 7 个百分点。然而传统大气式燃气灶具受开放式燃烧结构限制,高温烟气直接逸散导致显著热损失,热效率通常难以突破 65% 的理论上限。研究发现,热效率与 CO 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在 GB 16410-2020 规定的 CO'≤0.05% 限值约束下,单纯调整锅架高度等传统优化手段,难以实现新国标要求,这为聚能盘锅架技术提供了应用契机。

  二、燃气灶聚能盘锅架:能效提升的核心机理与结构设计

  (一)传统与聚能盘锅架的性能差异

  传统燃气灶锅架采用开放式结构,高温烟气向四周无序扩散,大幅削弱与锅壁的对流换热强度,导致热量浪费。聚能盘锅架通过物理约束引导烟气沿锅壁轴向流动,下方设置的二次空气补给通道形成烟囱效应,在保障燃烧供氧的同时,将 CO 浓度控制在国标限值内。在 5.2kW 热负荷、2L 水的对比试验中,预热 15 分钟后,聚能盘锅架系统的锅体升温速率与水温沸腾速度均显著优于传统锅架。

  (二)关键尺寸的优化逻辑与参数平衡

  燃气灶行业热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为聚能盘的五大关键尺寸参数:缩短锅爪顶至盘面距(尺寸 A)可延长烟气驻留时间;减小火孔至锅架顶距(尺寸 B)能增强烟气湍流强度;缩小盘体内径与燃烧器外径差(尺寸 C)及盘底与面板距(尺寸 E)可减少二次空气带热损失;降低爪尖距燃烧器中心距离(尺寸 D)能抑制支撑构件热传导损耗。但尺寸优化存在临界阈值,过度缩小 C、E 尺寸会导致二次空气不足,A 尺寸过小则削弱烟囱抽力,均可能造成 CO 浓度超标。经控制变量法测试,最终选定热效率≥72%、CO'≤0.04% 的参数组合为最优方案,部分试验组别热效率最高达 73.96%。

  三、燃气灶聚能盘技术:标准测试与实际工况的能效落差

  (一)热启动工况:70% 能效目标的实现路径

  在 GB 16410-2020 标准测试的热启动条件下(预热 15 分钟达热稳态),燃气灶聚能盘锅架展现出显著优势。当水温升至 50℃以上,锅底冷凝水完全挥发后,其水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到达沸腾点的时间比传统锅架缩短 41 秒,锅壁温度较传统锅架高 5~10℃,轻松满足新国标 70% 的热效率要求。

  (二)冷启动工况:46% 的能效提升衰减

  模拟用户实际使用的冷启动工况中,聚能盘锅架的节能效果大幅减弱。由于锅底冷凝水附着时间延长且聚能盘自身需吸收更多热量,其水温沸腾时间仅比传统锅架缩短 22 秒,热效率提升幅度较热启动状态降低约 46%。锅壁温度场数据显示,冷启动时两类锅架的温度梯度差异不显著,证实有效热通量的实质性下降。

  四、燃气灶聚能盘技术的投资核算:成本与收益的失衡困境

  以市场常见的 5.2kW 热负荷燃气灶为例,单个炉头大火燃烧的天然气消耗量为 0.009m³/min。若用户每日烹饪 1 小时,年耗气量为 0.009×60×365=197m³。将热效率 63% 的传统燃气灶更换为 70% 的聚能盘燃气灶,热启动工况下年节约燃气 19.7m³,按上海 3 元 /m³ 的燃气价格计算,年均节省费用 59 元;冷启动工况下年节省费用降至 32 元。

  但成本端压力显著:聚能盘锅架较普通锅架制造成本增加 30 元 / 个,单台灶具成本上升 60 元,反映到终端售价上,一线品牌产品溢价约 300 元。按冷启动工况的节能收益测算,用户需 9~10 年才能收回成本,远超家用燃气灶具 8 年的判废年限。此外,使用非标准弧形底炒锅时,烟气逃逸通道增大,实际热效率及提升值将进一步降低。

  五、总结

  2025年燃气灶行业在新国标驱动下,聚能盘锅架技术实现了标准测试条件下热效率从 63% 到 70% 以上的突破,部分参数组合热效率可达 73.96%,为行业能效升级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但该技术存在显著的场景局限性,冷启动工况下能效提升幅度衰减 46%,且 300 元的终端溢价导致投资回收期超过灶具使用寿命,难以形成消费者层面的经济吸引力。这一现状揭示,燃气灶行业投资需超越单纯的能效数据比拼,转向工况适配性与成本平衡的综合考量。未来技术优化可聚焦耐高温疏水涂层等配套方案减少冷凝水影响,而行业价值的真正释放,更依赖于微观技术创新与 4.9 亿户城镇家庭规模效应的结合,通过节能减排的公共价值转化实现长期回报。

热门推荐

相关资讯

更多

免费报告

更多
燃气灶相关研究报告
燃气灶相关研究报告
关于我们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895号
闽ICP备09008123号-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