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7年,农业薄膜的产量和销量都呈增长趋势,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7.87%,销量的复合增长率为5.82%。2017年,农用薄膜产量为268万吨,需求量为224万吨。以下对农用塑料市场前景分析。
2013年1-12月,我国塑料制品行业累计完成产量6188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农用薄膜累计完成产量187.4万吨,同比增长13.6%;12月份当月我国塑料制品行业完成产量593.6万吨,同比增长5.1%,其中农用薄膜完成产量16.7万吨,同比下降2.3%。
在经济效益方面,1-12月,全国规模以上塑料制品生产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2%,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1.3%。其中塑料薄膜生产企业累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8%,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3.4%,完成税金总额同比增长12.9%。
中国自生产农用塑料薄膜至今,取得了两个世界第一,即产量第一和覆盖面积第一,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1.6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行业拥有农膜生产企业近千家,生产能力200万吨以上,其中年生产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约60家,大型骨干企业约30家,其生产能力和年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60%。棚膜年耗用量已达70万吨,覆盖面积达5000万亩;地膜年销量约45万吨,覆盖面积在2.2亿亩以上;农地膜实际消费量已超过120万吨。
2014年我国塑料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20392.39亿元,同比增长9.1%。2010-2014年,我国塑料制品业主营业务收入整体上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稳定。
2017年,中国农用薄膜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然而,中国高档农膜仅占农膜总产量的2%,中档农膜占20%,低档农膜则占78%左右,在低档市场上已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现象。与发达国家高档产品占20%、中档农膜占50%、低档农膜占30%的水平相比,我国的农膜市场结构仍有待调整。数据显示,中国农膜市场上,功能膜比重仅占30%-40%左右,而国外则达到80%以上,高档产品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2013-2018年中国塑料制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地区塑料制品产业规模较小,产量仅占全国的2.4%,受上海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影响,塑料制品业量能规模进一步缩小。2015年上海塑料制品累计产量162.8万吨,同比下降10.7%;实现利润却增长了10.8%。随着上海制造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梯度转移深化,上海塑料产业发展重点已逐步转到注重配套高新技术的塑料新材料上,如应用于汽车、电子等领域较高端而具高附加值的工程塑料、改性塑料上,而量大面广的低档次塑料制品生产正逐年减少。
“十三五”期间是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将步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华东地区作为中国塑料行业的重要区域,大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也是这一地区塑料产业“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华东地区塑料制品产业将重点将围绕配套汽车、医疗器械、消费电子产品等下游热点应用领域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以上对农用塑料市场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