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在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产能炼油国后,炼油能力结构性过剩减缓,平均每家炼厂的加工能力为645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均在1000万吨/年以上,以下是炼油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
2019年作为我国炼油工业进入“十三五”的第一年,整体运行良好,炼油能力较2015年略有增加,开工率有所上升,炼油毛利增加。根据炼油行业分析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炼油能力为7.5亿吨/年,较2018年净增炼油能力24万吨/年;受地炼开工率大幅上涨所致,我国各类炼厂平均开工率76.7%。
炼油行业定义及分类指出,炼油是将原油或其他油脂进行蒸馏不改变分子结构的一种工艺,由于在石油炼制过程中,原油必须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过程,才能得到有用的各种石油产品。一般是指石油炼制,也就是把原油等裂解为符合内燃机使用的煤油、汽油、柴油、重油等燃料,并生产化工原料,如烯烃、芳烃等,现在的炼油厂一般为油化结合型炼厂。
我国市面上的炼油可以分为燃料型、润滑油型和化工型。
1、燃料型:主要产品用做燃料的石油产品。除了生产部分重质原料油以外,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榨油通过各种轻质化途径转换为各种轻质原料。燃料型有包括:常压蒸馏-铂重整型、常减压-催化裂化-焦化型、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焦化型三种类型。
2、润滑油型:此类方案除生产燃料外,部分或者大部分减压馏分油和减压渣油还被生产各种润滑油产品,由于一部分原料用来生产润滑油,因此,燃料和石油化工原料的产率就相应地降低。
3、化工型:此类方案除生产各种燃料外,还利用催化裂化装置生产的液化气和铂重整装置生产的苯、甲苯、二甲苯等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各种化工产品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塑料、合成氨等,使炼厂向炼油-化工综合企业发展。这种加工方案体现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要求,也是提高炼油厂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目前石油加工的发展方向。
炼油行业定义及分类指出,2020年年初,我国油气改革开始逐渐深入,我国原油进口权和进口使用权向民营企业逐步放开,地方炼油能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家对22家获批的地方炼厂发放了每年8000多万吨的原油使用配额,再加上成品油地板价出台,民营企业预计在2020年原油进口量暴增、开工率不断创新高。
预计到2020年,地炼原油进口总量将达1亿吨,占国内原油进口总量的25%,成为原油进口的生力军;地炼市场份额或将从2016年的23%增至超30%,凭借价格优势及其经营的灵活性,其对市场批发价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地炼未来将逐步整合销售终端,质量水平和品牌能力将有大的提升。未来国内成品油市场将出现民企崛起推进,主营炼油企业存量市场和增量市场受到严重挤压和冲击的局面,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目前,我国石油炼化装置规模超过2000万吨/年的仅有三家,其余大部分为小于 1000 万吨/年的炼化装置。炼油厂数量超过200家,相比之下,平均炼油能力仅为320万吨/年左右,除了两桶油旗下炼厂的平均规模与世界炼厂754万吨/年的平均规模接近,其它均有较大差距。山东地炼产能规模平均在200万吨~500万吨。其中36家主要炼厂平均炼油能力为344万吨,炼油能力超过500万吨的只有10家,即使规模最大的东明石化也仅剩约900万吨产能。
展望未来,我国新投产、在建/规划的炼油项目体现了明显的基地化、大型化趋势。这些项目的炼油能力都达到1000万吨/年以上的规模,采用世界先进的技术,其设计、建设、生产运行和管理都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民营企业成为中国炼油化工发展的生力军,以上便是炼油行业定义及分类分析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