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清新是大家追求的生活环境。在城市化快速推进下,我国城市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主要的污染源来自火电(占比24.2%)、钢铁(占比12.7%)、水泥(占比17.3%)和大量的机动车辆(占比26.8%),以下是空气污染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历年环境统计公报数据,虽然近年来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但排放量依然巨大,2016年我国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8.0%,较2015年下降1.3pct;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5%,比2015年上升22.7%;PM10浓度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1%,比2015年上升44.2%。
直到2017年,我国“蓝天保卫战”取得初步成效。空气污染行业分析数据显示,在2017年,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但是,要打赢这场战役,仍然任重道远,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仅占29%。
2018年,我国大气治理向非电行业转移,工业锅炉是治理对象。空气污染行业现状分析指出,火电行业环保设施的市场空间共计约为600亿元。但非电领域企业改造还需政策刺激,因此在乐观情境下(政策持续督导,市场空间释放40%左右),工业锅炉脱硫、脱硝市场空间达到150亿、100亿。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全年优良天数比例分别为56.0%、74.8%、84.5%,较2017年分别下降0.8、1.3、5.0pct。北方城市秋冬季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10月-12月,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削减幅度均在40%以上,平均优良天数比例64.73%,同比上升34.1pct。
由此可见,随着各种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不断实施,我国大气污染得到了一定控制,有效控制了常规污染物的增长。不过,复合大气污染现象有所加剧,以及非常规大气污染物增多,大气污染治理仍不容松懈。
1、加强环境监测
国家标准来进行排放,偷排的情况也并不少见。所以只有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的监督力度,完善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开辟空气质量投诉举报专线,对于出现这种偷排以及多排的情况,进行从严从重处罚,相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利于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空气污染行业现状分析指出,预计在气象条件的助力,叠加北京乃至区域散乱污整治、散煤替代等减排措施到位,是实现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珠三角地区PM2.5、PM10浓度分别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达到国家二级年均浓度标准,全国三大防控区率先实现3年稳定达标。
2、提倡全民环保
治理空气污染问题,并不完全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这牵扯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息息相关,所以相关部门应该经常在公共平台上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提倡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为大家的居住环境一起共同努力。只有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空气保护中,才有可能使得空气质量朝着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之路上转变。
2019年,环保部将开展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情况“回头看”,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关键领域,组织开展机动式、点穴式专项督察。此次“回头看”将基本实现地市级城市督察全覆盖,推进环境保护督察完善化制度化,以上便是空气污染行业现状分析所有内容了。